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事业,育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育人要遵循规律,必须科学育人;育人要讲求温度,应该有人文情怀。当我们每一个教育人面对肩负国家民族未来使命的“好苗子”,不能“大水漫灌”,更不能“避重就轻”,要科学有序,要润物无声,更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和未来的呼唤。
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的作用,这是时代的呼唤。只有在做中学,在实践中探索,才能真正提升孩子们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双新”课程改革理念与实施蓝图如何最终落地,成为学校的办学行为?我们期待通过丰富的课程、灵动的课堂、专业的教师,在孩子们心中播撒创新、探究的种子,成就孩子们的幸福人生。
丰富课程的选择性让孩子们“嗨”起来。这样一个科技赋能教育的时代,我们必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优化整合、对接未来,让孩子们看到五彩斑斓、丰富多彩的世界。借助科技公司的技术支撑,科技元素渗透基础课程,实现基础课程校本化;依托院士、专家、优秀师资引领,辐射和带动区域课程建设,做亮特色课程;创新社团活动的课程内容、形式,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社会实践课程体系;优化校园“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主题系列活动,丰富学校文化内涵,让孩子们在课程“百花园”中快乐自在地畅游。
增强课堂的灵动性让孩子们“乐”起来。课堂应该是活泼的课堂,如流动的水——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它不应该是拿着教案去演绎的呆板的课堂,应该是对准核心素养培育,研究学生认知规律、学科规律之后对话的课堂。通过跨学科学习、项目化学习、研究型学习、探究式学习、问题解决式学习,引领孩子们去认识未知,培育思维力量,滋养人生,提升境界,实现精神世界的成长和升华,让孩子们在灵动的课堂中真正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提升教师的专业性让孩子们“动”起来。有人说,一位教师就是一门课程。可见教师的教学专业能力将决定我们期待的课程丰富性、课堂灵动性是否真正落地。如何让孩子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展风采,如何让孩子们在各级各类大赛上从容自如,如何让孩子们把所学应用于现实世界并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这些都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也提供了更好的专业发展契机。发挥校本研修模式优势的同时,建立专家带教和基地实践机制,推进“智慧高效课堂”建设,在这样的课堂,孩子们不仅动眼、动手、动脑、更能动心。
台湾作家张晓风曾说:“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这句话特别能够让每一位教育人心生敬畏。一个孩子首先属于家庭,离不开家庭的熏陶浸润;一个孩子的成长更离不开社会,他(她)最终会走向社会,而校园生活正是他们从家庭的小花园迈向社会大舞台的桥梁。一所摒弃教育功利、尊重教育规律、关爱每一个孩子生命成长的学校才能成为一座坚实的桥梁,在这样的学校学习,孩子必能走向通往成长成才的康庄大道。每一位教育人都应该投入到课程的选择性、课堂的灵动性、教学的专业性建设中,一起努力为社会培养一个意气风发、健康快乐、学有所为的青年。
作者:曾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