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阅读转化,为学生“减负增效”

  • 2022-07-15 15:46:32

“双减”工作的大背景下,为了保障学生的学业质量,课业负担做“减法”的同时还要更新教育理念,推进教育改革,为课堂做“加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通过阅读打开教学思路,开阔教学视野,将自身阅读储备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探究阅读与课堂教学转化的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找准学生的起点,以学定教,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环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为学生课业负担做“减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下面以北京市海淀北部新区实验学校为例,谈谈语文教师如何巧用教师阅读转化为 学生“减负增效”。

教师阅读的直接转化,丰富识字方法

小学生只有具备一定识字量才能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如今零起点教学,大容量的识字任务,都是困扰学生和教师的大问题,教师课外阅读储备直接转化为识字方法,突破了小学低学段识字的难点,提高小学低学段识字教学课堂效率,提高了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

教师在阅读中找到了汉字的“秘密”,把阅读储备直接化为教学内容,通过汉字演变开展字理识字,提高了识字的效率。例如学习“果”字时引用汉字演变的过程,结合图文让学生知晓:繁盛的果实不仅指水果,也指所有作物结出的粮食。繁盛的树木结出的累累硕果谓之“果”。从小篆开始,“果”的果实之形转为“田”字,代表着“粮食”等可以果腹之物。

后来“果”又引申为与“因”相对应的结局,这种释义在现代汉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古文中“果”通“裸”,“果”泛指功能或形状与果实相似的食物,“裸”“裹”就是从这一意义上衍生而来的。现在,“果”还引申确实、坚决的意思,如“果真”“果断”等。

教师阅读的关联转化,丰富阅读方法

教师把自己的阅读储备与课文重点和难点相关联,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提升对课文内容的认识,突破教学难点,提高阅读能力。

小学四年级下册统编教材中的《方帽子店》是一篇自学课文,在品读“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世界一天天在改变,那些不舒服的方帽子,慢慢地成为古董”一句时重点对“改”字进行了阐述,通过其字形的演变——甲骨文和小篆写法,让学生体会“改变”自古以来就饱含着痛苦和不易。

小学五年级下册统编教材中《威尼斯的小艇》是一篇传统的课文,在学习课文后关联“威尼斯”和“小艇”,补充阅读,突破缺少生活的难点,形象地感知威尼斯和小艇,学习“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时,关联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体会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有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所描写的景物才会具体、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师阅读的变通转化,拓展阅读内涵

知识的归类是相互交叉和互通的,因此,我们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一定会与其他学科进行碰撞和交汇,这就要求教师在广泛地阅读中将自己的阅读储备进行灵活变通,转换为课堂教学的内容,减少无效的提问环节,在学生的交流和探讨中用阅读触动学生的思维的翘板,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

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很多学生虽然去过圆明园,但是对圆明园的价值还是很难想象的。这时候用教师的阅读补充学生认知的空白,效果远比教师的提问更有效。例如圆明园的珍宝到底价值几何?教师补充一段资料:“ 2010年10月7日,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经过足足 45 次叫价,清乾隆年间一款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最终以 2.5266 亿港币(约合 2.1294 亿元人民币)成交,这一价格刷新了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的世界纪录。这还仅仅是圆明园众多历史文物中的一件。据考证,圆明园内共有150万件这样的历史文物。”这几个数字让学生一下子就能感受到其价值,明白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我们发现,当教师把自身阅读储备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找到与自身阅读知识储备、教材的契合点和融合点,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还能为学生课业负担 “减负增效”,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者:高敏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北部新区实验学校

来源:本文摘自《教育》2022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