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以积极评价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路径探索

  • 2025-09-11 15:24:37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学校需秉持科学的成才观,构建“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育人生态。班主任以积极的态度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细微评价,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营造健康、快乐的成长空间,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班主任以品德教育为先,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结合积极的评价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知行合一”的行为习惯,提升道德情操与思想品质。鉴于此,立足于新时代育人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学生品德培养中,构建一套科学、积极的评价体系,关注过程跟踪,能够促进学生将品德内化于心。本文以班主任的育人实践为切入点,分析以积极评价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原则与路径,并展开具体探索,提升品德教育的温度与厚度,以期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一、小学班主任以积极评价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原则

(一)尊重与理解原则

小学班主任组织学生开展品德教育活动后,进一步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和情感状态,促进学生将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实现“知行合一”。班主任在评价时要避免统一标准,而要给予学生个性化反馈,并积极引导,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二)正面激励原则

小学班主任在组织品德教育时,要关注学生的闪光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积极反馈,以鼓励的语言为主,如“你真棒”“你的表现非常好”等,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与成就,从而增强自信心和动力。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班主任可以设置一些小任务,如让学生每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如帮助妈妈做家务活、帮助老人过马路等),在分享过程中班主任给予正面激励,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三)持续发展原则

在小学阶段加强学生品德培养,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班主任要了解每一位学生,在整个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进行观察、记录和反馈,关注学生的成长轨迹,以便动态反思、及时调整教育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品德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班主任的评价也应是一个动态过程,要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制作“品德成长档案”,让学生参与自评、互评,这也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进一步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为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小学班主任以积极评价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路径

《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指出,要将学生品德教育放在首位。班主任既要关注知识传授,更要关注学生品格与价值观的塑造,以积极评价的方式,探究多种教育路径,给予学生自主成长的空间,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一)树立榜样,以身作则

班主任是学生行为的重要引导者。在组织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班主任要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展现出正直、真诚、守信等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行为。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成长,给予积极评价、正面激励,激发学生内在动力,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品德。

(二)设立激励机制,正面鼓励

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时,要创设良好的品德培养氛围,如评选“品德之星”、举行品德征文等活动,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活动策划中,增强集体归属感。班主任要细致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正面反馈和认可,既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看重学生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尊重师长、团结同学等实际行动,在班级中树立正面典型,以此激励其他同学见贤思齐,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 

(三)构建校、家、社育人共同体

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各方协作的基石。班主任在开展学生品德教育中,要构建校、家、社教育共同体,聚焦于学生全面发展,构建立体式的育人新生态。例如,联合家校社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到孤儿院提供帮助等活动,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创设更大的舞台。

三、小学班主任以积极评价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探索

班主任在开展学生品德教育中,要紧密贴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并结合积极评价措施,进而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笔者结合自身的育人实践,进一步对学生品德教育活动进行探索。

(一)红色主题教育,践行爱国情怀之美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缅怀历史、坚定信仰。班主任在开展品德教育活动中,要立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创设丰富的情境,将红色教育根植于学生心中,培养爱国情怀;要立足本地红色资源,开展师生共建活动,积极开阔学生视野,丰富教育内容与形式,为学生创建多元化的学习体验与成长空间;还要将积极评价贯穿于整个实践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例如,班主任组织“穿越百年永登,寻访英雄人物”主题班会活动。活动一,结合永登纪念馆这一本地红色教育资源,与学生共同构建微课程。邀请退伍军人为学生带来一堂以“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品德教育课,积极引导学生缅怀先烈、勇担使命。活动二,布置“找寻永登英雄人物”任务。小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通过网络查询相关资料,如“永登交通站”“抗日战争”等主题,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并在班级中进行分享,进而深入了解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故事,增强民族自豪感。活动三,联合永登纪念馆,组织开展“追寻红色足迹,致敬不朽英灵”实地参观学习活动。学生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近距离瞻仰革命先烈遗物,聆听讲解员深情讲述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为学生带来一堂生动的“品德课堂”,激发学生内心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在纪念馆中,学生了解“红色电波”的历史故事,感慨近代的浩瀚工程、时代变迁。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班主任观察学生的表现,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互动,积极参与到活动实践中,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开展师评、互评、自评,构建立体式的评价机制,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与成长,持续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 

社会教育是教育资源的重要补充,在专业性、实践性等方面具有着优势,能够为整个教育生态增添活力。班主任在开展学生品德教育中,需加强与社会机构的联系,如图书馆、红色教育基地、科技馆、博物馆等,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将品德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爱国情怀。

(二)职业规划教育,践行社会公德之美

小学生好奇性强,对外界事物具有较强的探究欲。班主任在开展品德教育中,要践行陶行知提出的“社会即教育”这一理念,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引导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要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并以此作为桥梁,将学生的“个人梦”与“中国梦”相联结,激发学生奋发图强的学习热情,发现自我潜能,实现个人价值。班主任在组织职业观教育中,要将社会公共秩序、尊重他人等品德教育融入其中,多维度培养学生品德意识,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例如,班主任与家长一同策划“我的职业是?”主题活动,邀请班级中从事不同职业的家长参与,分享职业经历、工作内容、工作环境等,让学生能够多维度地了解“职业”,为未来的成长与规划奠定良好基础。整个活动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职业介绍。家长结合自身职业、工作环境,制作一个简短的视频,约 5—15 分钟。家长展示编程场景、汽车车间生产场景、医院救治病人场景、银行为客户提供服务场景、电力线路检修场景、艺术创作场景等。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对各行各业有更加直观、深刻的认识。二是职业对话。学生通过互联网资料,进一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班主任组织一次对话活动,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与家长进行沟通(可邀请家长到校进行面对面沟通;有的家长工作较为繁忙,则可采用线上互动的形式),深入了解职业背后的故事。在对话过程中,既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三是职业体验与实践。班主任积极与社会机构(如医院、企业车间等)联系,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根据学生对职业的兴趣,到职业场所进行实地探访和体验。在实践体验中,学生学习到了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如医院里病患有序排队、银行工作人员文明礼貌、图书馆里保持安静等),也领会到了不同职业领域中所蕴含的宝贵精神品质(如生产工人的工匠精神)。

在以上实践案例中,班主任跟踪学生参与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在活动现场给予支持和指导,在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在师评、自评、互评的基础上,还可引入“家长评价”,让家长对学生的成长给予鼓励。学生能够多维度地了解各种职业,为未来规划与成长奠定基础,也能够培养社会公德,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经典书目阅读,体会传统文化之美

促进小学生良好的习惯养成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班主任在开展品德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既能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又能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经典书目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班主任组织“阅读月”“我来读经典”等活动,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让学生体会传统文化之美,树立文化自信。 

例如,班主任组织“读书月”活动,时间跨度为一学期。在启动阶段,班主任建立一个活动专属社群,发布活动通知并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列出每个“读书月”的主题,如科普、人物传记、红色革命、古诗词、经典文学等,根据学生的年龄段(或学段),推荐合适的书目(每月推荐 2本为宜,或同一主题推荐 3—4本,由学生自主选择其中的 2 本进行阅读)。在实施阶段,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阅读,在家中由家长进行监督(如开展亲子阅读),每周组织一次互动话题,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心得的分享。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将积极评价贯穿于活动始终,并邀请家长参与到评价中。班主任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学生在课堂内外的阅读情况,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班主任结合学生“读书月”活动,组织国画鉴赏、书法鉴赏、古典音乐欣赏等活动(活动以线上为主,通过互联网资料打造一堂视觉盛宴;线下结合永登县本地资源,如博物馆、树屏镇书院),引导学生欣赏传统文化之美,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璀璨。 

在以上所策划的“阅读月”活动中,班主任利用数字技术延伸阅读活动,进而调动多方资源,与家长共同跟踪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过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树立文化自信,提升品德修养。阅读经典著作,为学生打开一扇“世界之窗”,领域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四、小学班主任以积极评价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反思

(一)捕捉学生闪光点,及时表扬

班主任在开展品德教育时,要敏锐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如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勤奋好学等,及时给予表扬。给学生正向激励,在班级中树立榜样,其他学生也能够从中受到鼓舞和启发,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风气。及时表扬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归属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良好的品德。 

(二)创设情境,运用多元评价方式

品德教育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班主任要积极创设丰富的情境,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肯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品德表现,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与成就。例如,每学期评选“品德之星”、颁发荣誉证书、设立荣誉墙等,让学生作为“小主人”一同策划活动内容、评选方案,参与到教室空间布置中,进而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也让品德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班主任作为教育的引路人,要统筹校内外资源,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体系。要将积极评价的理念融入品德教育中,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给予学生正向激励,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在校内,借助课堂互动、主题活动,捕捉学生品德闪光点,及时肯定;在校外,联动家长、社区,搭建实践平台,对学生在真实社会场景中的正向行为给予积极反馈。从日常小事到重大实践,贯穿积极评价,让学生在一次次被看见、被认可中,明晰道德方向,将良好品德内化为自觉行动,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担当的新时代少年。

作者:时利芳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新城区小学

来源:本文摘自《教育》2025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