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16 年区域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家教中心”)成立以来,有关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平台越来越多。为此,应发挥家教中心的“总枢纽”功能,坚持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三位一体”,运用并整合已有的家庭教育服务平台,提升区域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实效。以下是笔者曾作为区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服务中心负责人员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新时代区域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服务中心的使命和担当
(一)发挥“枢纽”功能,搭建多元服务平台
区家教中心是面向全区的家庭教育研究、指导和服务的综合性服务机构,也是区教育学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内设机构,具有开展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业务指导和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功能。
多元服务平台是指由面向家长的“贤城父母”微信公众号、区域“家庭教育指导宣讲团”、上海家长学校以及“家长慕客”网上家长学校、全国家校共育项目办提供的网络直播课程和“家长中心”等家长服务平台,还有面向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教程及相关培训组成的、旨在提升家长育儿能力的各种工作平台。围绕“服务师生、服务家长、服务社会”的工作宗旨,自 2016 年区家教中心成立以来,已经搭建了不少服务平台。
如何进一步发挥家教中心在区家庭教育工作中的“枢纽”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整合资源和已有服务平台,形成区域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支持系统,是新时代区家教中心的重要命题。
(二)运用多元服务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从 2019 年《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颁布以来,可以看出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是教师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之一。虽然,家庭教育指导已成为教师专业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践中仍存在理念模糊、方法单一、支持不足等问题。在区域大调研和访谈中,笔者发现不少年轻教师坦诚表示:害怕与家长交流,更害怕家访。出于私利或者其他目的,有些家长难免对教师的工作提出许多非专业意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教师专业工作的困扰。在家校沟通和共育中,如何运用好已有的多元服务平台,帮助学校组建家庭教育指导骨干力量,提升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在区域家庭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尝试探索新的保障机制。
(三)整合多元服务平台,提升区校两级家庭教育工作质效
现代社会变迁的增速引发了教育的同步加速,家长在面对教育问题时,由于没有经过专业训练,问题和困惑层出不穷。发挥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作用和主导作用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而从区域层面的研究来看,目前还是缺少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系统的、可供借鉴的实操性经验。故本研究旨在前期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多元服务平台的整合和运用,进一步探索并提炼出可供借鉴的区域和学校经验,为相关家庭教育指导理论提供更多的案例支撑。
二、整合多元家庭教育服务平台的推进路径
(一)开展家长调研,为相关部门提出决策建议和咨询意见
本项目面向全区中、小、幼全体家长,通过问卷星进行调研,有效填写人数为 62 175 人次,中心城区是 31362 人 次 ,占比50.44%,乡镇是30813人次 ,占比49.56%。调研分别从家长学校学习场地、活动形式、学习内容、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意识、区域平台搭建等多方面对区域专业部门和各中、小、幼家长学校提出建设性意见。
1.从家长学校学习场地来看,80%以上的家长学校有比较固定的学习和活动场地,但是还有近 20% 的学校没有配备,这是需要引起注意的。建议:在保证固有的专用学习场地的基础上,各家长学校通过多形式的活动,拓展活动场所,吸引更多家长参与到家长学校的活动中来。
2. 从家长学校活动形式来看,家长最不喜欢的是“利用家长会开展的全校性广播”。建议:多组织家长和老师面对面探讨家庭教育方法的沙龙学习活动和亲子活动;大数据时代,网络在线学习也是一种方式,超过84%的家长能上网参加网络课程。集区域力量,建成随时随地可以在线学习的网络数字化家长课程。这对一些平时工作繁忙、没时间来学校参加活动的家长来说无疑是福音,解决了家长希望开展学习活动的时段不怎么统一的难题。
3.从家长学校内容来看,48.47% 的家长认为,学校是有主题有系列地在为家长提供课程服务的,剩下超过一半的家长则意见相反;44.9% 的家长认为,学校有固定的读本供家长学习,剩下也是超过一半的家长持相反意见。这说明,目前区域各学校的家长学校课程建设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建议:区域层面,通过专业力量的指导,多聚焦家长与孩子共成长的内容,开发有主题、有序列的家长学校课程,并形成可视化的分年段有主题的读本,帮助家长解决育儿中的操作性问题。
4.从家长参与家长学校课程的意识来看,不到30%的家长参与过家长学校的课程开发,继续保持兴趣的有16.43%,有意思的是,另外占总比34.99%的没有参与过课程开发的家长表示有兴趣参与。建议:学校发挥优秀家长志愿者作用,鼓励更多家长参与到家长学校课程建设中;针对39.92%家长认为自己实力不够的现象;区域层面,可以发挥区级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和区优秀骨干教师的作用,家校合作共同开发。
5.从区域搭建的家长学习平台来看,家长慕课深受欢迎,主要原因是引进的该平台比较成熟,由区域行政部门买单,家长不用付费,更主要是其搭建的内容涵盖了幼儿到高中十二个年级,适合家长进阶序列学习。区家庭教育指导团宣讲排 名比较靠后,占比仅仅为5.69%,主要是该团队刚刚成立,其成员不论是家长还是学校老师在家庭教育专业指导能力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建议:区专业指导部门成立中心组,开展团队教研活动,精心打磨课程,不仅为区域广大家长提供丰富的宣讲课程,还要在实战中提升宣讲团成员的指导能力。
(二)引进社会资源,开发“百门”家教指导精品课程
本项目引进社会资源,如上海开放大学社区学院资源、区妇联相关资源和全国“家校(园)共育”数字化项目等,在指导团成员已有的宣讲实施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形成三大类 106 门(简称“百门”)家庭教育指导精品课程。
1.基础类,重在家教知识的通识性
基础类课程主要针对学生成长中的重要年段和校园生活中的关键节点,从“氛围营造、亲子陪伴、习惯培养、学段衔接和人际交往”五大方面帮助家长注重并掌握家庭教育中的应知应会。
2.专题类,重在家教热点和难点
专题类课程主要聚焦家长陪伴孩子碰到的热点和难点,对“缓解焦虑、父亲陪伴、青春期沟通、媒介素养教育、心理疏导、生涯指导”六大专题内容进行解答和指导。
3.特色类,重在家教智慧经验
特色类课程主要分享优秀教师和家长在家教实践中积累的独到经验或化解亲子矛盾的“独门秘籍”,包含早期“亲子阅读”、小学“自理能力”、学业背后的“非智力因素”和新时代“二胎”“隔代”教育等,以此提升家长的育儿能力。
(三)校本课程评选,破解家教指导的“众口难调”
开展首届中、小、幼家长学校课程实施方案评选,倡导“一校一策”“一班一策”“一家一策”,挖掘优秀家教指导课程校本实施案例。
1.提供课程总目标,引导学校聚焦“家长成长”
课题组指导各学校确立校本的课程目标,引导家长注重学生品德人格的成长、知识技能的成长、身心体格的成长,积累了各学校家教指导个案。
2.提供课程内容参考,引导学校关注热点问题
课题组以市家庭教育示范校评估为契机,指导各中、小、幼学校开发普适、个性和特色课程。
3.提出课程实施要求,引导学校为家长配备必要的资源
建议学校固定学习场所等,为家长配备相应的学习资料,如教材、讲义、指导手册或视频等。
通过首届优秀家长学校课程实施方案评选,增强了区域各中、小、幼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其中,奉教院附小的《优秀家长 50讲》、江海一小的《百分爸妈 60问》和古华小学的校本“家教指导专题 24 说”,被拍成微视频,在区域层面通过集团联盟及区“贤城父母”微信公众号加以辐射共享。
(四)明确宣讲要求,夯实家庭教育指导团建设
1. 任务驱动,制定要约,提升指导团成员的宣讲能力
课题组协同区妇联、区家教中心组,制定区家教指导团宣讲工作要约,对指导团成员的宣讲工作提出一定的硬性任务和适当要求。(1)时间有保证:指导团成员每学期到学校或社区宣讲的次数不少于1次,每次宣讲时间在 40—60 分钟之间;(2)提前有沟通:接到宣讲任务后,要提前与学校(社区)相关负责人沟通,保证宣讲内容主题鲜明,特色凸显,既能满足家长需求,又能发挥自身特长;(3)善用多媒体:宣讲力求语言生动、形式活泼,善用现代媒介,丰富宣讲手段和教学内容;(4)宣讲有互动:宣讲过程中,提倡与家长、老师及相关听众展开互动,杜绝“一言堂”“满堂灌”;(5)课后有反馈:宣讲中对受众需求与提问及时向指导团工作小组反馈,对遇到的问题与信息提供建议和思路;(6)面询能答疑:每位成员要结合奉贤区家庭教育和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开展的公益服务活动,参与针对特殊群体的面询答疑服务,每学期不少于一次;(7)工作重实效:针对需求,因地因校,因人制宜,分类指导,正能量引领,突出成效;(8)创新善研究:重视个案积累,关注热点难点,开展课题研究,探索家教规律,在创新实践中提炼经验,形成特色研究成果。
2.多元评价,保证质量,提升指导团宣讲课程的家长满意度
项目组从四个方面关注家教指导的普遍性、家教指导的个性化、家教指导的互动性、家教指导的实效性,分别从家长、学校和中心组三个维度进行评价。
(1)家长评价:主要对宣讲成员的语言表达和学校组织安排等方面进行评价。其中,特别强调宣讲团成员的宣讲内容是否实用、有无课堂互动及答疑等。
(2)学校评价:学校根据家长反馈,对宣讲老师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特色亮点进行总体评价,并提出建议汇总成一份评价单交由家教中心存档。
(3)中心组成员评价:每次宣讲团成员进行宣讲时,都有该学段一位或多位教师协同前往;活动结束后,中心组成员和宣讲者围绕课程内容、语言表达、课程组织形式等多方面探讨,并做好记录反馈给区家教中心,以便后续改进和完善。
三、整合多元家庭教育服务平台的初步成效
(一)提升了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
马卡连柯在论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时,有一个简洁而鲜明的观点:学校应当领导家庭。本项目组不论是区域宣讲、中小学德育名师引领,还是学校的校本实践,都紧紧抓住各中、小、幼家长学校这个“牛鼻子”,开发教师家教指导力提升项目,组织指导团成员外出学习,提供市区级培训;同时,组织中心组成员对指导团成员分类指导,优化已经实践过的课程内容,在学校这个主阵地,充分发挥和提升了教师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作用及其能力。
(二)推动形成了政府、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家庭教育工作体系
发挥中心区域家庭教育工作“枢纽”作用,搭建“家长教育”公益服务平台,是区政府和教育局“将家庭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初步尝试。在校家社协同育人背景下,本研究的部分调研建议被上级部门采纳,在区教育局行政支持和推动下,成立了区数字家长学校,并由上海开放大学奉贤分校组织、区家教中心提供专业指导,各中、小、幼骨干教师参与答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自从《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后,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为国事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把家庭教育转换为国事绝非易事,需要我们持续创新和探索。通过多种社会资源的融合和整合,原家教中心也升级为2.0版本的“新中心”,新搭建“重点学生建档立卡项目”“居家学生送教上门项目 平台,由此而形成的区域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支持系统在 ”“新成长家长沙龙项目”“专家夜谈”等多元服务指导家长主动承担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等方面继续发力,成为区域新成长教育的又一创新举措,推动了家庭教育工作教联体系的形成。
作者:戴宏娟
作者单位: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