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校本课程融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实践探索

  • 2025-08-07 15:37:06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本土文化的价值。随着文化自信的不断增强,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紧迫性。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与情感,是民族精神的瑰宝,将其融入小学英语校本课程,犹如在英语学习的花园中种下绚丽的中国文化之花。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不仅能丰富英语教学的内容,为学生创设更具趣味和真实感的语言学习情境,还能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守住文化根脉,实现文化传承与语言学习的有机结合,为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且深谙本土文化的新时代人才打好基础。

一、小学英语校本课程融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意义

(一)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英语课程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小学英语校本课程中要融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能为学生创设一个丰富而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在研究与春节有关的话题时,学生需要用“张贴春联(post Spring Festival couplets)”等英语表述、“享用年夜饭(partake in New Year’s Eve feast)”等特色习俗,有效丰富词汇量。描绘端午节赛龙舟场面时 ,学 生 实 践 应 用 现 在 进 行 时 ,如“The dragon boat crews are rowing with vigor(龙舟队员正在使劲地划船)”,使语法知识在具体情境中得以强化。通过创作介绍中秋节的英语手抄报、撰写关于元宵节的英语小短文,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得以逐步提高。这种学习模式,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节日氛围中,切实提升语言综合运用技能。 

(二)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在教育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中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着厚重的历史积淀与丰厚的文化意蕴,它是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英语校本课程中融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帮助学生深刻体会本土文化魅力。以重阳节为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了解到重阳节所蕴含的尊老敬老传统美德,还能用英语阐述重阳节的由来、风俗,如“Mountain  climbing is a customary practice during the Chongyang  Festival. On this occasion,we also express our reverence for the elderly(. 爬山是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在这个节日里,我们还会向长辈表达我们的敬意。)”这一举措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更加深刻地了解本国文化,提升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提出要在英语教学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学会用英语表达中国的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经典文学作品等,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在对中国春节和西方圣诞节进行比较时,学生发现春节注重家庭团圆和人们访亲访友来庆祝节日,而圣诞节有圣诞老人发放礼物、装扮圣诞树的习俗。学生不仅可以运用英语对中国传统节日进行阐述,同时还可以对西方节日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因此在跨文化交流时,不仅可以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文化立场,同时还可以抱着一种了解和尊重的心态来对待别人的文化。例如,在与外国友人交谈时,学生可自信地分享:“The Spring Festival,the foremost traditional festival in China,is celebrated with great enthusiasm. Unlike Christmas,we light fireworks to ward off evil spirits and bad luck(.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我们热情庆祝。与圣诞节不同的是,我们燃放烟花来驱邪避祸。)”以此推动跨文化沟通和跨文化交际。 

二、小学英语校本课程融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现状

(一)语言基础制约学习效果

小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一些低年级小学生和英语基础薄弱者,词汇量相对有限,对语法知识掌握不扎实。当用英语描述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复杂内容时,如 “The Mid⁃Autumn Festival,a festival for family gathering,is marked by eating mooncakes and admiring the full moon.”他们感到理解吃力,难以紧跟教学进度。当学生对传统节日习俗作口头表达时,因为语言的障碍而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只会简单地陈述,很难深入地沟通。这一现状使其在课堂互动及参与有关学习任务中倍感无力,从而影响到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学习与理解,阻碍校本课程目标达成。 

(二)主动学习意识淡薄

大多数学生对英语校本课程中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上课时,他们过多地依赖于教师的解释,而较少主动地去翻阅材料,去探究节日背后所隐藏的故事及其文化内涵。在布置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英文手抄报任务时,有些学生只敷衍了事,而不积极地去发掘、展示节日特色内容。当小组讨论关于传统节日的议题时,他们经常期待他人的发言,而自己缺少深入的思考。这种主动学习意识的缺失,使学生在英语语境中学习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时流于形式,不能充分发挥校本课程促进文化素养和语言能力发展的功能。

三、小学英语校本课程融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实践

(一)深度挖掘整合资源,建立节日文化素材库

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校本课程教学,对丰富教学资源起着关键的作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浩如烟海,涉及历史、民俗、艺术等多领域知识,与英语知识的有效结合绝非靠单一教学资源就可以完成。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能够准确找到与节日文化之间的契合点,并以此构建知识体系脉络。网络资源种类繁多,既有英文纪录片,又有趣味性的科普文章,还有互动式学习软件,这样可以大大拓展教学的边界与深度。此外,人们在生活中对传统节日的欢庆方式,长辈们口耳相传等,也是栩栩如生的教学素材。将这些多元化资源整合在一起,能够给学生建立系统、综合的知识网络。

在这个网络中,学生既可以明确掌握节日文化的含义,又可以将英语灵活地运用到丰富的背景中,深入理解二者交融的本质,开阔知识视野,提升知识吸收能力与文化感悟深度。

在教学 Where is my car?时恰逢端午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主动收集网络中丰富多彩的资料,不但搜集到有关端午节龙舟赛的高清英文视频,还精挑细选出介绍龙舟(dragon boat)、粽子(zongzi)及其他相关名词的有趣动画短片。上课时,教师把这些材料和教材的方位表达巧妙结合起来。首先播放龙舟赛的视频,随后暂停画面,向学生提问:“The dragon boat is on the river. Can you tell me where the zongzi are?”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纷纷使用学到的方位词来积极回答问题。其中一些学生表示粽子是在船上(The zongzi are inside the boat),而另一些学生则认为粽子是在岸边(The zongzi are by the bank)。教师利用这一契机,带领学生分组讨论,并用英语描写龙舟、粽子和周围事物之间的方位关系,以此建立一个既有情趣又和节日文化密切相关的教学素材库。学生通过对方位词使用的反复实践,在熟悉而新颖的喜庆场景下,有效地促进英语运用能力的提高。 

(二)创新多元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小学英语教学环境下,学生学习风格多样,部分学生倾向于视觉学习,对于色彩亮丽的画面以及生动形象的录像具有很高的认可度,有些学生比较喜欢动手实践,通过参与活动更好地汲取知识。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要,致使一些学生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但是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却为这一难题的解决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策略,通过互动性较强的小组讨论能够引发学生思维碰撞,让学生在沟通中深化对知识的认知。同时,充满体验感的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都可以使学生犹如置身在情境之中,切身感受到知识运用的情境。就传统节日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融入来说,这一创新教学方式可以使抽象的文化知识变得具体可感,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既可以熟练地用英语表达自己,又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传统节日中包含的文化意蕴。

在教学 In a nature park 时恰逢重阳佳节,教师别出心裁地设计出独特的角色扮演活动,活动一开始,教师就把学生分成了几个组,有的学生饰演蹒跚前行、饱经沧桑的老者,有的学生化身朝气蓬勃的小学生。在教学准备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回顾教材里关于自然公园(nature park)的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如“A  hill  stands in the nature park. The park is abloom with beautiful flowers.”当这些词汇正式被引入到表演环节中,“小学生们”搀扶着“老人们”,用英语亲切地交流着:“Let’s head  to  the  nature park to hike up the hill for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Please watch your step.”“老人们”则感慨地回应道:“Thank you,my dear children. You’re so thoughtful.”在模拟陪伴老人共度重阳节登高的情境中,孩子们全情投入角色,不仅英语口语表达变得更加流畅,还深刻体会到了重阳节尊老爱老的传统文化内涵。课堂上充满了欢声笑语和热烈的讨论声,氛围异常活跃,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热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开展家校协同合作,营造浓厚节日氛围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唯有协同合作,才能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在小学英语校本课程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合的过程中,父母参与有着重要的价值。父母作为儿童的启蒙教师,在传承传统节日文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当父母主动参与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时,学生能更频繁、更深入地接触家庭生活中与节日有关的知识,以巩固认知基础。例如,当家人一起欢度传统节日时,父母用英语和子女讨论节日习俗,既可以加深子女对于节日文化的感悟,又可以使子女真正体会到传统文化所特有的魅力。这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可以将校本课程的影响由校园延伸至家庭,从而产生巨大的教育合力,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还能给学生英语学习创设身临其境的氛围,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

在教学What time is it?时恰逢元宵节,教师独具匠心地设计了一项家庭作业,即由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元宵节主题的英文手抄报。活动一开始,父母和孩子先一起查阅材料,计划手抄报总体框架。在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的日期上,家长以极大的耐心教导孩子使用英语进行记录 :“It falls on the 15th day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当孩子面临拼写上的困难时,家长会给予他们及时的援助。接着,在节日活动“猜灯谜”(guessing lantern riddles)环节中,学生饶有兴致地交流了在校期间所学到的有关英语表达,父母还用浅显的英语讲了他们小时候猜灯谜时的有趣故事。在五彩的画笔挥动下,亲子一起完成手抄报,手抄报上有逼真的元宵花灯,还有条理清晰的英文介绍。通过此次配合,学生不但扎实地掌握了元宵节的相关英语知识,而且家里充满节日喜庆的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四)结合教材单元主题,巧妙渗透节日文化

教育心理学认为,知识迁移理论强调新知识在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中建立起联系后,其学习效率及理解深度都会得到显著提升。在小学英语实际教学过程中,教材单元主题给学生搭建起知识体系框架的同时,巧妙融入传统节日文化也是该理论的有效运用。学生掌握教材单元知识后,引入节日文化元素可以快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关联。如在研究描写日常活动的单元中,把春节传统习俗融入其中,让学生把已学动作词汇和春节独特的活动表现融为一体。这一融合式教学方式突破了英语学习和文化学习的边界,推动二者共同发展。学生在运用英语进行节日文化描述时,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又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有深刻认识,文化意识逐渐增强,实现由简单的知识学习到文化理解和应用的飞跃,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打下基础。

在教学 Dinner’s ready 时恰逢中秋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融合了中秋晚餐(Mid-Autumn Festival feast)这一主题。首先,教师通过一段温情满满的中秋家庭聚餐录像,成功地抓住学生的眼球,顺势提出: “What do you notice in this particular feast?”学生积极响应 :“I spot mooncakes.”“There’s also fruits,like apples and grapes.”接着,教师安排小组讨论环节,鼓励学生们用英语描绘自己家中中秋晚餐可能摆上的美食:“Our Mid-Autumn Festival feast features mooncakes with various fillings,perhaps red bean or nut.”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穿梭于各小组之间,及时纠正语法错误,并补充相关词汇。随后,教师邀请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则认真聆听并提出问题。在热烈的互动交流中,学生不仅巩固了教材中与食物相关的词汇,还深入领略了中秋节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同时,轻松掌握了用英语表达节日相关内容的技巧,实现了英语学习与文化学习的双重收获。 

综上所述,小学英语校本课程融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能。尽管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着学生语言基础差异、学习意识淡薄、文化理解偏差以及个体参与度不同等问题,但通过以上实践举措,这些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在未来教学中,教师要以文化自信为引领,发挥英语课堂载体作用,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我国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作者:黄芳

作者单位:陕西省汉中市中山街小学

来源:本文摘自《教育》2025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