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时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成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五育”融合,学生才能在成长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实现“五育”融合的关键在“融”、目标在“合”。“融”就是要在课程中“融汇”,在教学中“融入”;“合”就是要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内容整合,在评价考核中进行目标统合,在人才培养中坚持知行合一。
在小学教育中,传统文化的融入日益受到重视。国学经典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道德教育价值,被视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资源。同时,小学体育教育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强调趣味性、互动性与教育性结合,注重学生合作精神与规则意识的培养。基于新课标倡导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理念,将国学经典与小学体育游戏相结合,不仅为文化传承提供了生动载体,也为体育教育赋予了更深的内涵。这一创新尝试符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身体素质过硬的新时代学生提供了实践基础和理论依据。
一、国学经典融入小学体育游戏活动的意义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其内涵涵盖思想、文化、哲学等多个领域,具有深远的教育价值。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重要时期,而体育游戏则以其趣味性和互动性成为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将国学经典融入体育游戏,是将文化教育与身体锻炼相结合的一种创新尝试。在小学教育背景下,这种实践能够将抽象的文化内涵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和情境,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国学智慧,逐步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更重要的是,这种形式有助于打破文化教育和体育教育之间的界限,构建出更加综合化和多元化的教育模式。
(一)强化传统文化的教育
将国学经典融入体育游戏活动,为小学教育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在动态的体育游戏情境中,学生在实际参与中得以感知和体验国学经典中蕴含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使国学经典的教育不再停留于课堂讲解,而是转化为学生可以感知的实践经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联结得到加强,他们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力量。
(二)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国学经典的核心价值观与体育精神有着天然的契合点,为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品格塑造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易经》中提到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与体育运动中提倡的拼搏精神如出一辙,《论语》中“仁者爱人”的思想则与团队合作和相互支持的理念紧密相连。在体育游戏中引入这些经典内容,能够让学生通过挑战任务和团队协作,切身感受到持与合作的重要性,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运动态度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在个人成长中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三)丰富游戏的趣味性
国学经典为体育游戏的内容设计注入了新的趣味性和创造力,使其更具吸引力和教育价值。有趣的情境设置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他们对游戏和文化的兴趣,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经典故事的教育意义。让体育游戏的形式从单纯的体能比拼,发展为集文化、互动、趣味于一体的多维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得到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滋养,从而实现教育目标的深度拓展。
二、国学经典融入体育游戏活动的实践
(一)国学经典融入体育游戏活动情境
在小学体育游戏中融入国学经典,创设独特的活动情境,是传统文化教育与体育教育创新的有力结合。以“接力诗句”游戏活动为例。教师可以将《三字经》的内容与跑步接力巧妙结合,使游戏兼具文化内涵与趣味性。活动场地可设置为跑道,沿线布置多个卡点,每个卡点用木牌、布条等形式呈现字卡或诗句片段,并辅以鲜明的装饰,便于学生快速识别和摘取。为增加层次感,可将《三字经》的内容按难易程度分为两个梯度,初期选择学生熟悉的句子,后期逐步加入复杂内容,以提升挑战性和吸引力。团队规则要求每位成员完成一次取卡任务后将卡片传递给下一个队员,最终拼接完成整段诗句。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肢体动作或口令提示队友,而非直接告知答案,这样既增添了趣味,又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活动组织中需同时关注安全与文化表达。跑道长度和卡点设置应适应学生体能,避免过度劳累或因失误产生挫败感;字卡设计可融入书法字体或传统纹饰,提升文化美感和艺术氛围。进一步的拓展形式可加入积分制,激励学生在课下查阅《三字经》的注释和背景故事,从而深化对经典的理解。教师的引导与讲解尤为重要,在活动前解释相关句子的背景与含义,帮助学生建立情感联结;活动后组织感受分享,引导学生反思记忆中的难点与团队协作的亮点。这样的活动设计既增强了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记忆,也通过充满文化内涵和动感活力的参与体验,提升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充分实现了寓教于乐的教育目标。
(二)国学经典融入体育游戏规则
在小学体育游戏中运用《弟子规》的内容制定规则,是将传统文化融入教育的一种创新尝试,能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经典智慧的现实意义。例如,以“凡出言,信为先”为原则,要求每位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对事先制定的策略保持承诺,如角色分配、接力顺序和策略调整等,既提升了活动的参与感,也帮助学生认识到规则和诚信的重要性。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监督规则的执行,更需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与相互提醒。当有学生试图改变策略时,队友可以友善地劝导,并借助经典内容加以说明,让学生从互动中学会责任与担当。为深化规则内涵,可设计情境环节,如因团队成员失信而增加挑战,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不遵守规则的后果。这种方式既强化了游戏的趣味性,也让诚信理念在动态参与中更加深入人心。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在规则说明中引用《弟子规》的其他内容,如“事非宜,勿轻诺”,让学生感受到规则背后的文化深度和教育意义。在活动总结环节,安排讨论与反思是关键。例如,学生可以分享践行诚信原则的具体表现,以及团队是否因失误经历了困难等,通过交流,深入理解诚信对合作与成长的意义。整个活动设计以文化育人为核心,强调规则的教育价值,同时鼓励学生在体验中领悟传统文化的智慧与道德观念。教师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他们在自主参与中发现规则的价值,使每位学生都能将国学经典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赋予体育游戏更深的教育意义,为学生的品格塑造和文化传承提供有力支持。
(三)国学经典融入体育游戏内容
在小学体育游戏中引入《论语》的经典内容,设计以文化为核心的“智慧与体能”闯关游戏,是一种兼具创意与教育价值的实践方式。这种活动将体能挑战与文化思辨结合,使学生在运动中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通过思考深化对经典的理解。教师可以在活动中设置多个闯关点,每个关卡融合体能任务与经典问题,如在完成跑步后回答“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学”和“习”的区别,帮助学生理解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在于不断实践和温故知新;或在跳绳计时赛后,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感受解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而激发身体与思维的互动。此外,活动设计可突出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每关提供多项挑战,学生依据自身优势完成特定任务,既提升参与兴趣,又激励其突破自我。为增加挑战性和教育深度,初级关卡可设置简单的语句解释,高级关卡则注重经典语句的应用和思辨。例如,结合实际谈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人际关系与规则意识。活动还可融入团队合作环节,如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体能任务后,讨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含义,通过协作深化文化认知。为激发竞争力,可引入奖励机制,根据答题正确率或运动完成效率给予积分,既增加趣味性,又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总结阶段,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活动中涉及的经典内容,并对学生的回答展开深入讲解,例如通过“学而时习之”探讨坚持与反思的价值,使经典语句与生活体验紧密相连。这种形式不仅使体育游戏更具文化内涵,还实现了学生体能与文化素养的双重提升,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生动范例。
(四)国学经典融入体育游戏形式
将《千字文》融入武术操设计,是一种兼具教育意义和文化趣味的创新实践。将传统武术动作与国学经典语言艺术相结合,构建了一个跨学科教育场景,使学生在身体训练中领悟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教师可以选择“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等节奏感强的段落,将文字与武术基本动作匹配,朗诵“天覆地载”时配以腾跃和下蹲动作,象征天地间的平衡与包容;朗诵“寒来暑往”时则采用快慢交替的拳法,表现四季更迭的律动,这种设计让学生在动静结合中对经典韵律和含义有更深刻的体会。活动可分阶段逐步递进,初期以集体学习基本动作和经典语句的结合为主,后期增加难度,引入团队合作的编排环节,让学生自行设计含经典内容的武术操,既培养了创造力,又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学生可结合自己的理解对经典语句进行简要解读,并将这些解读融入动作展示中,以挥臂的水流动作演绎“江河竞注”,既激发兴趣又增添文化深度。在教学过程中,应平衡动作的安全性与文化性,动作难度需适应学生年龄与体能,避免复杂或危险设计,同时可邀请武术教练或国学传统文化专家优化内容。背景音乐可选用古典乐器演奏的旋律,烘托文化氛围,增强沉浸感。在教学完成后,可举办“国学武术操展示会”,邀请家长参与,借师生互动与观众点评强化学生对经典内容的记忆与理解,并通过分享环节引导学生总结感悟,将活动意义延展至课外。此形式既丰富了体育活动的内涵,也在文化传承与身体素质培养之间架起了一座生动桥梁。
三、国学经典融入体育游戏活动的思考
(一)精心选择国学经典的内容
在国学经典融入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内容的选择需要兼顾文化深度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国学经典浩如烟海,内容涵盖哲学、伦理、教育等多个领域,然而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主要选取简洁易懂且蕴含深厚价值观的篇目。像《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经典作品,不仅语言生动、节奏感强,还具备较高的教育可操作性,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并内化经典所蕴含的理念。选择内容时,还需结合具体游戏的设计目标,如以培养合作意识为重点的团队游戏,可以引用《弟子规》中“与人交,言而有信”的句子;而对于以增强毅力与耐力为目的的体能挑战,则适合引用《易经》中的“自强不息”。这种针对性的内容筛选,能够使经典与游戏情境形成自然契合,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中深刻体会到经典智慧的实践意义。
(二)国学经典与体育游戏的有机融合
实现国学经典与体育游戏的融合,关键在于找到两者的契合点,使文化教育与体育活动相辅相成,而非互相掣肘。这种融合不应是简单地将国学经典内容“加”到游戏中,而是要借助体育游戏的动态性和互动性,使经典内容成为游戏的核心元素。例如,在设计以《论语》为主题的游戏时,可以将经典句子的含义融入规则中,如在团队接力赛中规定,每名队员在接力棒交接时背诵一句经典内容,并阐释其意义。这样的设计既丰富了游戏的文化内涵,又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同时,经典与游戏的融合还应体现递进性,即从简单的知识记忆逐步过渡到复杂的情境应用。例如,可以先让学生熟悉经典内容的字面含义,再以角色扮演或问题解决的形式,引导他们结合情境解读并践行经典思想。这种逐步深化的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让他们在运动中感受国学文化的深邃魅力。
(三)教师要拓展体育游戏设计的思路
教师作为体育游戏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设计思路的拓展直接决定了活动的教育深度与文化价值。在设计体育游戏时,教师需要突破传统的体能训练视角,将文化与教育目标融入游戏的规则、情境和流程中。例如,可以借鉴竹竿舞、翻花绳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游戏形式,结合国学经典内容,赋予其新的教育意义。教师还应在游戏中融入更多跨学科的元素,如在一场融合数学与国学的游戏中,让学生在完成跳绳任务后,根据经典句子中的数字进行简单计算或解题,实现学科间的联动。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故事化、情景化的表达方式,使学生在特定的背景下对国学内容产生情感共鸣,如在以《西游记》为主题的体能游戏中,可以为学生讲述唐僧师徒取经路上的团队协作和毅力坚持,引导学生理解和践行相应的价值观念。最终,教师的设计思路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既要让学生从游戏中体会到文化的深厚意蕴,也要让他们在运动中提升身体素质与综合能力,最终实现教育的多重目标。
将国学经典资源融入小学体育游戏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益尝试。这种融合既能丰富小学体育教育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又能增强体育课程的吸引力与实践性。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完善活动设计,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同时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作者:徐斌
来源:本文摘自《教育》202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