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一体化下初中道德与法治价值意蕴及策略

  • 2025-03-17 16:50:02

思政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战略布局,强调不同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连贯性和协同性。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初中阶段思政教育的关键部分,在思政一体化进程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深入探究其在思政一体化视域下的价值意蕴与实践策略,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思政一体化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意蕴 

(一)培育核心素养,奠定人生发展基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致力于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通过对国家政治制度、方针政策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政治认同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在道德教育中,学生逐步提升道德修养,学会关爱他人、尊重社会公德。法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法治观念,理解法律的权威性与公正性,学会依法行事。同时,课程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其乐观向上、坚韧不拔的品质,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个人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传承文化基因,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从古代的道德经典、礼仪规范到近现代的革命精神、红色故事,再到当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创新文化成果,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犹如一座文化宝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与精神脉络,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革命文化的崇高伟大和先进文化的与时俱进。这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基因,还能使学生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自觉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和创新者。

(三)树立正确价值观,引领健康成长方向

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引导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时,帮助学生学会理性思考、独立判断,选择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和个人长远发展的行为方式。通过对道德榜样的学习、案例的分析讨论,以及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逐渐明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关系,将正确的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从而在成长道路上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发展方向。

(四)促进个体社会化,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道德与法治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了解社会规则、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平台。学生学习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场域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明确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角色责任与义务。通过模拟社会情境、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和社区服务实践等活动,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有助于学生顺利实现个体社会化进程,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为未来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建设做好充分准备。

二、思政一体化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策略

(一)教学目标一体化设计

1. 纵向衔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应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高中思想治课程衔接。在小学阶段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认知和良好行为习惯,初中阶段进一步深化道德与法治教育,注重核心素养的培育与价值观的初步树立。例如,在小学了解基本法律常识的基础上,初中可深入学习宪法、刑法等重要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内容,为高中阶段系统学习法律知识体系和法治精神奠定基础。同时,要关注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特点,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目标,使思政教育在不同学段层层递进、逐步深化。

2. 横向贯通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的横向贯通体现了学科融合的教育智慧,该课程与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犹如一个有机整体中的各个部件,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在学习历史文化相关内容时,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与历史学科的史实、文化传承紧密结合。例如,在探讨中华传统节日时,道德与法治课程从节日蕴含的道德价值与社会意义层面展开,而历史学科则详细阐述节日的起源、发展演变历程中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交融情况,两者相辅相成,助力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激发文化自信,让学生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

又如,当面对环境保护问题时,道德与法治课程从公民的责任与义务角度出发,强调个体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担当,而地理学科则提供丰富的生态知识,如生态系统的构成、不同地域的生态环境特点等。学生通过跨学科的学习,能够全面且深入地认识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与严峻性,明白环境保护不仅仅是道德上的倡导,更是基于对地球生态系统科学认知的必然行动,从而增强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全面认识和责任意识。通过这种跨学科整合教学目标的方式,如同将分散的力量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使学生在多学科学习的广阔天地里,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全方位地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成长为具有广阔视野、深厚文化底蕴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少年。

(二)教学内容有机整合

1. 主题式整合

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与思政一体化的战略要求,以主题为导向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力举措。以“爱国主义”这一主题为例,教师需深入挖掘教材中各个章节与之相关的元素。通过国家主权的讲解,让学生明白领土完整是国家生存发展的根基,是爱国的重要体现;引入民族精神的内容,阐述如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等在不同历史困境下如何凝聚民族力量,成为爱国的精神支撑;讲述英雄事迹,从古代岳飞精忠报国,到近代林则徐虎门销烟,再到现代钱学森冲破阻力归国奉献,展现不同时期爱国者的英勇无畏与担当。通过系统性地讲述这些从古至今的爱国故事,深度剖析各历史阶段爱国行动背后的精神内涵,学生可以深刻洞悉爱国主义的本质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在维护国家利益、传承民族文化、推动国家进步等多方面的具体行动与精神坚守,从而在全面且深入的学习中,让爱国情感在心底生根发芽,国家认同感得以显著增强。

2. 模块式整合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且多样,教师将其按照道德、法治、国情等模块进行整合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在道德模块,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内容相互关联又各有侧重。家庭美德涵盖尊老爱幼、夫妻和睦等方面,是构建和谐家庭的基石;社会公德如文明礼貌、爱护公物等,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准则;职业道德包括敬业奉献、诚实守信等,是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整合这些内容,从不同生活场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引导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个人品德修养的提升,使其在家庭、社会和未来职业中都能展现高尚的道德风貌。在法治模块,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其他法律法规在其基础上构建完整法律体系。教师系统讲解公民权利与义务,让学生明晰自身在法律框架下的行为边界与合法权益。这有助于提高学生法治意识,使其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同时自觉遵守法律,做守法公民,为法治社会建设奠定基础。在国情模块,我国政治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经济上持续稳定增长,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文化上源远流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社会建设上注重公平正义,民生福祉不断增进;生态建设上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介绍这些国情现状与发展战略,能让学生深刻认识国家发展脉络与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激发学生为国家繁荣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意识。

通过这种模块式整合教学,各模块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重难点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构建系统知识体系,加深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解,提升综合素养,实现知识学习与品德、价值观培养的有机统一,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成长为有道德、知法守法、热爱祖国的新时代青少年。

(三)教学方法多元创新

1. 情境教学法

教师应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如生活情境、历史情境、社会热点情境等。比如,在讲解诚信问题时,创设生活中的购物情境:假如你购买了一件有质量问题的商品,商家却拒绝退换,你会怎么办?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情境体验中思考诚信的价值与处理问题的方式,增强学生的道德判断与实践能力。在学习历史文化时,创设历史情境,如模拟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场景,让学生感受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魅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2. 项目式学习法

项目式学习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和实践价值。以“社区法治宣传”项目为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明确项目目标,即向社区居民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居民法治意识。学生据此分组,各小组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法律资料,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并将这些晦涩的法律条文转化为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宣传海报。在策划宣传方案时,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共同商讨宣传的形式、时间、地点以及针对不同受众的宣传策略,充分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走出校园,与社区居民互动交流,不仅自身对法律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还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成果展示与评价环节为学生提供了相互学习、总结经验的平台,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切实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也有效培养了他们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成为具有社会担当的新时代公民。

3. 问题导向教学法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深度思考与积极探究的关键策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为例,当提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个方面落实到具体行动中?”这一问题时,犹如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学生思维的层层涟漪。学生依据自身丰富多样的生活经历,展开热烈讨论与深入分析。有的学生分享在家庭中如何通过主动承担家务、孝顺长辈来践行“友善”与“诚信”;有的讲述在学校里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帮助同学体现“平等”与“和谐”;还有的提到在社会上遵守公共秩序、爱护环境展现“文明”与“法治”。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学生不仅深刻领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还明晰其在实践中的具体要求,有力地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实现了知识学习与品德培养的有机融合。

(四)教学评价全面科学

1.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教师重视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能力、思维活跃度等。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收集评价信息,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改进的方向和建议。终结性评价则以考试、论文、作品展示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估,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两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多元主体评价

构建教师、学生、家长等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教师评价要注重全面性与专业性,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维度评价学生;学生自评与互评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与相互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家长评价则可以从学生在家中的品德表现、学习态度等方面提供补充信息,使评价更加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多元主体评价,形成教育评价的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三、结论

思政一体化视域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文化传承、价值观树立和个体社会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师通过教学目标一体化设计、教学内容有机整合、教学方法多元创新和教学评价全面科学等实践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推动思政教育在初中阶段的深入开展,为构建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教育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将思政一体化理念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作者:张家胜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教师发展中心

来源:本文摘自《教育》202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