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与实践探索

  • 2025-02-26 15:11:12

当今时代,12~18 岁的中学生面临着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部分学生出现了一些心理失衡现象。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化和竞争的加剧,中学生恶意逃学、打架斗殴、说谎作弊、偷窃欺瞒、霸凌同学、耐挫力差、焦虑抑郁、自卑自负等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越来越明显。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中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而且不利于构建和谐校园。作为学生最亲近、信赖的人之一,班主任应扮演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责任人这一角色,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陪伴中学生安全度过心理敏感的中学阶段。 

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塑造中学生健康的心理与完善的人格 

目前,很多中学生面临较大心理压力,而这些压力如果得不到及时释放与排遣,久而久之,会发展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危害学生健康成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学校不仅要培养具有丰富文化理论知识的学生,还要培养具有积极心理与健全人格的学生。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多方法、广途径帮助学生释放心理压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自我调适、防御,以及抗压能力。同时,也能协助学生尽快摆脱沉郁、阴暗心理的束缚,消除心理隐患,走出心理困境,重新以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度面对人生。班主任及时的心理治疗与疏导也减少了学生违法犯罪的概率,有利于引导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二)落实素质教育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培养良好心理素质是我国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内容,同时,良好心理素质建设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中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发展,还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提升。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优秀、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势必会越来越多,这些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而且要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能够担当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大任。目前,部分中学生意志薄弱、抗挫能力差、自立能力弱、危机意识淡薄等心理健康问题比较多,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规避这些问题,为社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规避校园突发事件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近年来,由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良而引发的危害学生健康、威胁校园安全与社会和谐的案例时有发生。这些案例小到学生身心受挫,大到危及学生生命安全,甚至引发了社会恐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的职责,班主任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学生不健康的心理进行疏导与治疗,一方面,可阻止学生偏激、变态心理与行为的发生,最大限度地规避由心理不健康而演变的校园恶性突发事件,减少青少年犯罪;另一方面,也能进一步维护校园安全,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创新路径与实践探索 

(一)教室内部张贴文字图画,注重环境熏陶与感染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强调环境对人的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要格外注重环境的熏陶与感染。教室是学生校园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班主任要注重班级文化建设,在教室内张贴文字图画,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无处不在。同时,班主任还可在班级中布置读书角,读书角中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书籍、报纸与杂志等,便于学生时 时受熏陶、日日受影响。 

教室内文字图画的张贴,一般以名人名言或者具有启迪意义的话为主。班主任要精选有关心理健康的名人名言,让学生参与名人名言文字图画的张贴工作。可张贴培根的“经得起各种诱惑和烦恼的考验,才算达到了最完美的心灵健康”,也可张贴贝多芬的“在不利和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或者张贴“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永远保持微笑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没有健康 的心理,就没有健康的人生”等具有启迪意义、引人深思的话。布置读书角时,班主任可选择一些中学生爱看的有关心理健康的著作、报纸等,如《自卑与超越》 《心理学与生活》《了不起的盖茨比》《蛤蟆先生去看心 理医生》《被讨厌的勇气》《走出恐惧》《感谢自己的不完 美》《心理学报》等。 

(二)及时把握学生心理动态,多途径进行心理疏导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学生实际,不可空谈空想。班主任要为班级每一位学生建立一份独特的心理健康档案,档案建立后,要定期观察、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特别是那些有心理健康问题苗头的学生,班主任要格外关注。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完善该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并针对该生的情况进行多途径的心理疏导、治疗与帮助。在把握学生心理动态时,可采用课堂行为观察、 课下师生对话分析等方法,观察学生外在行为与内在心 理变化,将心理健康问题扼杀在摇篮中。 

良好、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心理疏导的前提。日常授课中,班主任要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拉近与学生的心灵距离,让学生在有问题时主动向班主任倾诉。同时,班主任要以知己和朋友的身份倾听学生心声,鼓励其说出近期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帮学生找寻 合适的解决办法。例如,A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而萎靡不振,近期明显消瘦。班主任得知后,及时与 A 进行交谈,鼓励 A 通过宣泄、替代、遗忘等方法将压力快速排解。同时,给该学生放假半天,使其返回家中吃美食、寻关怀。再如,B学生厌学、逃课情况越来越严重,在师生沟通无明显效果的情况下,班主任进行了家访。家访时,班主任并未义正词严地批判学生,而是主动向家长了解原因,鼓励家长多关心、帮助孩子。总之,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心理健康疏导方式。 

(三)立足课堂这一主要阵地,发挥课程设计的作用 

班主任既承担着德育的任务,也担负着某一门课程的教学。因此,班主任要多利用课堂教学,发挥课程设计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更多正能量的内容。具体而言,班主任要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从教材内容的趣味呈现、教法的创新、教学模式的优化,以及教学评价的革新等多方面为学生创设有意义,启发性、趣味性强的课堂活动。这样一来,学生参与课程的兴趣、积极性提高了,自信健康的状态也就激活了。 

据调查,很多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学生,往往是心理压力大,无法在学习中获得自信和满足所导致的。为改变这种情况,班主任在授课时要营造公平、公正、活跃的课堂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进步和发展。实施分层教学是班主任营造活跃课堂氛围的重要突破口。课堂上,班主任要提出一些分层问题,难度较大的分给学习较好的学生回答,难度中等的分给程度中等的学生,而难度最小的让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回答。课堂上,还应关注那些性格内向、自卑,渴望得到教师赏识,而又苦于不敢表现自我的学生。要先研究这些 生的学习程度具体处于哪一个层次,然后在课堂上给予更多的机会,使其表现自我,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学生回答问题后,班主任要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与反馈。另外,设计课程内容时,应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 让学生从优秀文化中吸取德育精华,从文化中感悟人生 的价值与意义。 

(四)开展多样化班会活动,针对性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班会活动是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在班会上,班主任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习有关保持心理健康的价值、技巧、方法等内容,并促使学生学以致用。具体而言,班主任可借助图片、视频、动画等,激发学生的兴趣。理论内容讲授之后,还可引导学生就“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同时给出自己的一些技巧、策略。 

除以上活动外,班主任还可开展心理健康测评活动、新闻案例分析活动、心理健康主题辩论活动等。班会开始时,班主任可先把已经提前打印好的“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调查问卷中,除了有单选题、多选题之外,还应该有简答题、图形分析题,以及案例探究题等。这样的调查问卷,更能够从多方面考查学生心理健康的状态, 以及学生进行自我心理疏导与教育的能力。之后,班主任可根据心理测评的结果,对学生展开针对性的心理教育。班主任还需懂得借助新闻案例引导学生在班级内进行讨论、分析。班主任可选择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思考新闻背后所隐含的心理健康问题,或者组织心理健康主题辩论会,让学生进行辩论。 

(五)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释放心理压力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中学生缓解压力、排遣心中郁闷的重要方式。中学生课业压力大,长期伏案学习让他们失去了亲近自然、亲近生活的机会,这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为此,班主任可以组织课外体育活动、班级春游或秋游活动、课外读书活动等,给予学生心理压力释放的机会。通过参与课外活动,学生能感受友谊、触摸阳光、体悟生活的美好,这样一来,他们的压力便释放了大半。 

班主任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篮球比赛或足球比赛。篮球和足球都是团队型的体育项目,比赛时, 学生在奔跑和拼搏中用汗水诠释了合作竞争的魅力。同时,比赛的过程中,学生收获了珍贵的友谊,也体会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这对于学生积极、健康心理的养成很重要。春游或秋游活动让久处教室的中学生回归了生活,嗅到了大自然清新的气息。在山涧清泉的叮咚声中、在百花盛放的旖旎芬芳中、在石缝中破土而出的 青青草木中,他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生命力量的强大、神奇和美妙。于山川美景中,学生忘却了学习的烦恼和压力,身心得到了放松。可见,参加户外活动,学生的状态能得以改善。 

(六)家校合力实施心理教育,给予学生更多关心爱护 

无数案例证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很大程度上产生于家庭环境。家长对待学生的态度、行为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班主任要 注重家校合作,充分发挥家庭、班主任、学校三大教育主体的作用,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呵护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都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机构内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坐镇,也有最先进的心理疏导与治疗仪器,这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很有帮助。班主任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为学生争取进入机构接受教育的机会,以便让学生在心理专家的帮助下恢复健康的心理。为确保心理辅导的效果,班主任可提前联系家长,让家长参与到心理专家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这样,一来可减少学生对心理健康辅导的排斥,二来可以增加学生的安全感。当然,时刻处于压力边缘的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他们面临着严酷的升学压力,渴望得到来自家长的认可与关爱。因此,家长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处于核心角色,班主任应当定期召开家长会, 与家长共同探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争取通过家校合力,将学生的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三、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注意事项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绝非一朝 一夕之事,需要班主任日日重视、时时努力。第一,班主任应不断进行自我学习与提升。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日益增多,特别是网络时代,学生的心理健康更难以把控。为此,班主任要加强自我学习,积极参与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进修活动,以便掌握更多教育方法,应对学生的不同类心理健康难题。第二,班主任要懂得通过网络与家长进行沟通。互联网时代,班主任可借助线上平台与家长进行密切的沟通, 时刻关注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沟通时,班主任应有意识地将一些心理健康治疗的方法教给家长,以便家长不时之需。第三,班主任应在教育中以身作则,如在课堂上保持稳定健康的情绪,为学生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内在的“向师性”,这样的 “言传身教”胜过千言万语的理论说教。 

目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是学校、班级、个人的问题,而是已经上升到了社会层面。班主任担负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任,要在课堂这一阵地实施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摆脱不健康心理的困扰。与此同时,班主任要营造温馨的教室环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要多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心理帮扶与疏导。最重要的是,班主任要发挥学校、家庭、教师的合力,共同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作者:左晓荣

作者单位: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

来源:本文摘自《教育》202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