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与民俗文化的融合教育探索

  • 2025-02-08 11:29:36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珍贵的气候文化瑰宝,在指导人们依农时耕作方面功不可没。与之相随的各地民俗彰显出当地独有的文化艺术韵味,每个节气都有特定含义和相关民俗文化。立春标志着农历春季起始,意味着春天来临,人们往往会祭祀祖先、吃春饼、放鞭炮、舞龙舞狮。雨水表示雨水渐多,人们会开展,拜雨神、祭祀神灵等祈雨相关活动。立夏预示着夏季拉开帷幕,天气转热,人们会赏花、泡茶。霜降之时,霜冻开始,人们会吃柿子、鸭蛋之类的食物。大寒作为一年中最为寒冷的时 节,人们会吃煮馍、酸辣汤等暖身食物。二十四节气与民俗文化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变化的理解和对生活的热爱,彰显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对于幼儿了解传统文化、探寻自身根源、增强归属感意义非凡。

一、增强二十四节气教育意识,提高教师教育能力 

首先,探索二十四节气知识能够有效培养幼儿对自然的认知。通过学习二十四节气,幼儿能够从身边的风雨雷电、四季转换等现象中认识到自然界的变化,了解不同季节的特点和规律,培养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促进幼儿认知和能力发展。由于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幼儿能够通过参与庆祝活动,了解人们在这一时节的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归属感和集体意识。 

其次,探索二十四节气能够提升幼儿的实践能力。了解二十四节气需要幼儿动手操作工具,用眼睛观察现象,用语言交流感受,用双手描绘和记录,在探索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促进了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的发展,使幼儿学会观察自然现象、研究问题,并通过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 

最后,探索二十四节气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思维习惯。二十四节气与幼儿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时为幼儿所感知。通过学习探索不同节气的表现和自己感受、衣着的变化,能够促使幼儿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节气的特点、人们的行为,理解节气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并将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进行科学记录,培养幼儿良好的思维习惯,如按顺序整理信息、思维逻辑推理、归纳总结和创新思维等,从而促进幼儿思维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二、二十四节气与民俗文化的融合,增强活动的趣味性 

(一)感知节气主要特点,从环境主题寻成果 

通过创设有趣情境吸引幼儿感知节气特点,借助自然环境让幼儿感知气候变化。节气较抽象,而像绿叶、雪花等真实存在的事物出现在幼儿生活的场景和感官体验中,可以丰富环境,让幼儿沉浸于节气氛围,感知其与生活的联系,对节气充满好奇,进而探究节气的奥秘。环境创设方面,可在教室摆放节气装饰品、搭建种植观察区等小环境,展示幼儿作品,满足其展现自我的需求,使其获得节气和民俗资料。

结合每个节气的特点创设活动主题,设计多种多样的活动。节气与人们的生活、劳动紧密相关,是人们生活劳作重要的时令指引,因此也与人们的食物、活动有密切联系。在民间,勤劳智慧的人们在不同的节气里都会制作不同的食物、进行不同的活动,如清明时节人们会扫墓、踏青,怀念故人;谷雨时节表示雨水充沛,对农作物长势有利,人们常常会祭祀土地、祈求丰收,同时也会举办各种庙会、民俗活动。可以围绕这些特点设计相关的主题活动,与幼儿共同准备材料,如制作手工、品尝节气食物、表演节目,也可以鼓励家长带着幼儿去户外, 看一看节气给大自然带来了哪些变化,让幼儿在活动中全面感知和体验节气文化,深入了解民俗特点,进一步加深对节气的认识,增强自助探究的内驱力,提升探索 能力。 

(二)开展节气教育活动,支持幼儿探究学习 

教师应制定周详的计划,合理创设活动内容和难度。由于地域原因,幼儿对吴文化有着天然的兴趣和探索优势,于是教师根据幼儿的经验、年龄,制定了一系列的活动计划,沿着节气的顺序,融合本地吴文化的元素、材料、风俗知识等,有目的、有要求、有推进地开展活动,丰富幼儿对节气的认识和对吴文化与节气关系的理解,探索人们对节气的利用,以及对文化的感知表达。如在计划中提出了“通过实践与研究江南地区传统的民俗节日,培养幼儿对传统节日文化艺术的兴趣以及对艺术的感知、理解,在活动中邀请家长参与其中,让家长体会到 民俗节日活动是幼儿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教育幼儿的有利时机,以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这一研究要点,融合了春分、清明、立夏、端午等节气,采用了解食物、风俗活动等探索内容,鼓励幼儿从饮食和社会活动中进一步了解节气,探索民俗。由于幼儿在年龄和经验上存在差异,教师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应充分考虑不同幼儿可理解的内容梯度,设计难度不同的提问,确保每一个幼儿都能轻松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展开同伴交流。因此,教师可以首先确立节气教育的方法、与民俗知识的互补融合策略,对适宜幼儿、能支持所有幼儿进行探究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再按序开展节气探索活动,沿着节气的线索 了解民俗,增强幼儿对两者融合的理解,促使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 

收集合适的材料,为幼儿自主探索做准备。对幼儿来说,节气看不见摸不着,不是一种具体的事物,但它存在于幼儿的感觉中,不同的节气有着不同的气候特征,刺激着幼儿的感官,影响着幼儿的衣着、活动和身心的感受,这就需要将抽象的节气借助具象的材料道具展现出来,成为具体的、有形的,能被幼儿感知的,以便于幼儿探究。如日历、观察天气记录本,都是能够被幼儿观察到并有记录可查询的资料;画纸、画笔则能描绘出不同节气的气候特征和人们的活动,使幼儿从这些资料 中反复观察欣赏,增强对节气的认知理解,促进幼儿对民俗活动的了解,提高幼儿的自豪感、归属感和热爱家乡的情感。在科学活动和自然角等区域,还可以准备动植物,使幼儿能在活的材料中体会节气的神奇,进一步了解它们与民俗的关联,同时反映节气和民俗活动的儿歌、歌曲、故事等也是很好的探究材料。还可以收集相应的科学材料,如各种树叶、春分时放飞的风筝、端午节前后人们包的粽子、参与端午庆祝活动的图片 或视频,丰富幼儿的视觉感受和心理体验,增强幼儿的 活动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充分发挥材料的教育意义。 

以幼为师,在活动中推动自主探究。幼儿是学习的主人,即使教师不多说话,幼儿也能从材料中发现想要的东西,以此助力自己的探索。此时,教师可以停下来看一看幼儿要什么?他们是怎样使用材料工具的?幼儿的想法是什么?教师应跟在幼儿身后,从多个角度和层次进行观察,在必要时为幼儿提供帮助、解惑,支持他们大胆自主地探究。如活动“我去春游啦”中,进行春游的是幼儿,教师是幼儿的保护者、启发者,以及必要的帮助者。我们会发现,不同经验技能的幼儿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探究的意愿,与教师指定的游戏角色有 所出入。这就是幼儿主动学习探索的表现,幼儿发现春天的节气来了,天气慢慢暖和起来,大家放风筝、念儿歌,十分热闹。教师从幼儿的活动中看见了他们一次次的思考、辨析、交流、质疑、肯定,幼儿在多种学习方式间切换,不断刷新自己对节气的认知,增强节气知识和感知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他们深切体会到节气与民俗活动相依相存的关系,这种关系又与自己的联系是这样的真实和密切,这让幼儿十分惊喜:我知道了!不一样的节气的温度是不一样的,吃的穿的也不一样,但是节气和民俗节日是好朋友哎!很明显,幼儿已然体会 到节气与民俗相互交融的关系。节气嵌入民俗之中,而民俗活动则把人们对节气的理解以及对生活的美好祝福展现出来。二者相互融合、彼此渗透、互为补充,为幼儿带来了全方位的立体体验和完整的知识经验。 

幼儿通过实践探索,寻找节气的道理和规律。节气的规律是十分鲜明的,每一年周而复始,见证着幼儿的成长。然而这种规律也是需要幼儿细致观察才能体会的。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开展这些活动的材料道具,支持幼儿主动寻找规律。如在“冬至”活动中,幼儿在早晨、中午、下午、傍晚等不同时段观察太阳高度的变化,他们说:太阳早晨起床了,中午爬得最高,然后又慢慢下山,最后晚上就看不见了,到了第二天又从昨天的地方升起来了,就好像围着我们转了一圈。太阳运动的规律 被幼儿用可爱的方式形容,十分有趣。大家接着关注不同节气中的太阳位置的变化。幼儿发现,夏季的晚上,太阳落下的时间较晚,冬天则较早;夏季早晨天亮得早,冬季则亮得晚。他们总结出太阳起床的时间不同。多么简单、直接的答案!这是四季的规律。幼儿对于节气规律的认知在不断改变、更新,对民俗的了解也在加深。他们会问: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要吃什么样的饺子?每个地方的人到了冬至都吃饺子吗?调查得知,这是存在于吴文化本地和中国北方一些地区的传统习俗,寓意为 “冬至为‘天地混沌’之始”。虽然幼儿对于这个民俗的内 涵还比较懵懂,但他们知道这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人们视若过年。还有一个“张仲景在寒冬煮‘捏冻耳朵’给人们吃”的传说呢!这里所说“捏冻耳朵”便是“饺子”的由来 之一。幼儿们对“捏冻耳朵”也十分感兴趣,用各种材料创作“饺子”,充满了传统文化气息和独有的童趣。 

三、积极深入反思,进行有效的验证评价 

探索节气知识,需要幼儿自发、主动参与。幼儿是学习探索的主人,教师不能将自己作为学习探究的主导者,去刻意教导幼儿。应当以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发展可能为本,仔细了解幼儿的兴趣喜好,在此基础上借助各种材料、素材,助力幼儿在了解节气的同时探究与节气有关的民俗,逐渐了解节气与民俗的关联,全面探索两者的关系,形成系统性的、连续性的认知经验。同时,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有无无故、无效干扰或干预幼儿感知、探索、交流、创造的行为?教师所 采取的支持策略产生了什么样的积极影响?哪些策略是能促进幼儿主动自主探索的?在节气和民俗融合教育的开展过程中,不同知识之间有无产生跨学科的融合?起到“1+1>2”的教育效果?梳理节气与民俗教育融合的策略和效果,在后续活动中将二十四节气教育与其他学科内容相结合,形成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可以结合语言、数学、美术等学科,进行诗歌朗诵、节气绘画、数学探索等活动,充分发挥两者融合教育的作用。 

正向评价,护航二十四节气教育的效果。日常中,教师应积极拓展幼儿的知识视野,不断扩展、更新幼儿对于节气、民俗的知识。幼儿不但通过学习二十四节气了解相应的节气知识,更从民俗中了解自然界的变化和传统文化的内涵。教师应积极评价每一个幼儿的活动表现和结果,使幼儿感受到自己通过尝试和努力取得了成功,激励幼儿在后续活动中继续探索。 

保护兴趣,提升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要做的不是直接指导、告知,而是最大程度地激发幼儿探索节气奥秘、民俗风采的内在动力。生活中,应支持幼儿观察自然界的变化,深入感知不同节气的显著特征,并用语言讲述,增强对节气的了解,形成较为稳定的概念;同时进行相关实践活动,走进社会去感知伴随着节气的民俗活动,使幼儿保持浓厚、持久的兴趣,培养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对节气产生完整的、系统的概念,提高学习探索 的能力。 

关注美的元素,培养幼儿的美感与情趣。不同的节气展现出各自的季节美,民俗中蕴含的亲情、友情是人文之美,幼儿在双重美的影响下,能够有效增强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增强艺术修养。在春分、大暑、霜降、大寒等节气中,因季节特征十分鲜明,幼儿用画笔、纸 屑、颜料等创作出丰富的季节景象,在满足视觉审美的同时熏陶心灵,使幼儿获得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增强对生活的热爱与信心,发展审美、创造能力,使学习探索成为对生活美的表达,生活又以其独有的美学形式出现在幼儿的作品中,滋润着幼儿、培育着幼儿。 

二十四节气教育有利于幼儿的知识和能力的提升,能够培养幼儿亲社会的情感和思维习惯,产生归属感。当节气教育和民俗相融合,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不同的节气和民俗在这里交汇共通,为幼儿架构起探索的脚手架,支持幼儿在上面“攀登”,为幼儿进一步探索了解节气、吴文化的内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拓宽了道路。

作者:陈丽芳

来源:《教育》杂志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