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的重构:实现人的完整成长

  • 2024-12-23 10:56:16

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中曾镌刻着这么一道神谕:“认识你自己。”其中传递的是先民的理想与愿望,他们曾是如此强烈地渴望认识自我,并进而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论语·为政》则说道:“子曰:‘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以自身的经历为例,强调学习就是成长的过程,学习的本质就是实现人的完整成长。确实,人类正是在持续的学习过程中不断认知、探究、反思和建构,逐渐成长与发展,最终成为宇宙间最具灵性的生命体。

教育的真正意义,就是追寻并实现人类这一理想与愿望,这是今天的教育正在思考、探究并给出路径的大课题。202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正是在这一方面作出了根本性的变革,从知识与技能教学走向核心素养培养,即从学科内容的教育走向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的教育。这些年先后几版课程标准从“双基教育”的强调,到“三维目标”的倡导,再到“核心素养”的提出,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教育价值观的改变。

这个价值指向背后依托的是同一个思维逻辑。首先,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造就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崇高的人格精神、明确的国家立场、宽广的现代视野、良好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等的现代人;其次,教育最根本的功能之一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未来公民,因此教育必须作出目标的变革与重构,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完整的人,“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倡导正是顺应着这样一种变革的教育追求;再次,课程教学是整个教育的主要阵地与核心内涵,因而也要进行课程的价值重构,以指向人的完整发展,这是学科课程标准制定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出发点,也是这些年课程教学大力倡导学科育人、确立学生主体、改变学习方式、推进整合教育、提升思维品质等的思考基点。

这一从社会发展到教育变革再到课程价值重构的逻辑过程表明:首先,当今的课程教育变革是时代与社会发展下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逆的;其次,变革的核心是课程价值的重构,它成为今天整个教育和课程教学的根本指向与基本思考;再次,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以及今后相当一个时期的课程与课堂问题,都要站在这个基点上思考与探索。因而,对于这样一个变革,我们只能学习理解,不断实践和逐步完善,而不能从整体上否定。

基于这样一个逻辑,我们也能明白应该怎样去解读新课程标准,怎样去认识核心素养,以及怎样去进行课程教学实践。我们可以深思并探究以下一些问题。例如,当知识不再成为课程目标时,我们怎样将知识作为学习的载体,引领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并进而养成能力?又如,当核心素养成为课程目标时,课程的边界将会有一定的模糊,如何建立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的意识,明确课程价值并建构起两个维度——课程成长与人的成长?再如,核心素养从整体和根本上是不可“教”的,它主要是由学生在有效的学习过程中“养成”的,我们如何坚定学生立场,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注重他们的主体实践,实现他们的完整成长?我想,当我们建构起关于课程改革的整体思维时,离正确答案也许就不远了。

作者:孙宗良 

作者单位:上海市复旦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