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是一种方法论,也就是一种定格研究的方式,意为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来获得知识和智慧。其中,“格物”指的是以物寻理,通过观察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致知”则是指由此获得真知。这一理念强调通过直接体验和实践来认识世界,相信人的心灵本性是具有智慧的,只要不被外在因素干扰,就能直观地领悟事物的真理。很多学校将“格物致知”作为校训,其意深且长。我认为新时代背景下,通过学生、教师、校长的视野能赋予其新的涵义。
第一重视野,学生视野。学校是每个学生除了生活之外停留时间最长的一个场所,也是非常重要的成长环境。学生眼中的“格物致知”需要看见学习目标的清晰性、掌握学习方法的规律性、辨识同伴的分类性,主要涉及“为什么学”“怎样学”“和谁学”三大问题。学生是一所学校最庞大的人群,也是学校最重要的服务对象。杜绝“空心”学生,必须要为其树立清晰的学习目标,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要激发其不同的内在动力,将目标“可视化”“具象化”“拆解化”。面对各式各样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尝试辅以学习规律、认知规律、个人学习风格等因素共同遴选,为我所用。在成长过程中,同伴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很多学生也深以为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伴的影响将在某些成长经历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选择“良伴佳友”亦是考验学生价值取向与眼光的分类项。
第二重视野,教师视野。教师视野下的“格物致知”包括对育人目标全面性、育人方法艺术性、教师职业特殊性的理解、认同与行动。教师必须要认识到所谓的“好”学生远超“成绩优秀”这一标准。在正确的育人观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才是国家需要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理想信念、道德修为尤甚。当然,要做到真正五育并举则需要有艺术性的教育方法,要善于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富有艺术的教育能“激活”人,教师必须要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岗位性质、个人特长来“定制”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这样才有可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教育艺术家”。
第三重视野,校长视野。校长视野下的“格物致知”包括坚持办学目标的正确性、育人理念的先进性、管理治校的科学性。近年来,教育新词、热词层出不穷,尤其在新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推出之后,为了与国家育人目标保持高度一致,校长必须迅速作出反应、实施变革。要对“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给出最佳的答案。校长育人理念的先进性主要表现为对五育并举高度认同,能制定有力的“五育融合”举措,并能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与培养坚定不移地实施。在管理上则通过学习与实践,慢慢转为多元主体的学校治理,并能逐渐走向善治,甚至是无为而治。
“格物致知”主张通过自我觉察和内省,以及对外在世界的直接经验,来实现对内心世界和外部事物的理解与认识,突出个体主体性和直觉认识的重要性。其实,不论是学生、教师,还是校长,归根结底都是“人”,且都有“心”,那么偶尔与“心学”结合,也是对当下教育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某种思考。
作者:张园勤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附属松江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