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中有个著名的实验,叫“波粒二象性”实验,几乎颠覆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大致意思是光会根据观察者的观察而改变其性质。通俗点来说,你目光所及,是一种形态;一旦你移开目光,就会变成另一种形态。也就是说,光有两种形态,根据人观察的改变而改变。这让我想起了学校里某些形式的工作状态,例如,教研活动是否真的能“在与不在一个样”?
教学活动是学校的重点工作,教研更是保障高质量学校教育的重要活动,但往往执行不到位。在“双新”背景下,教研活动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这种使命肩负国家教改的决心,直面改革痛点与难点,直指国家培养人的目标。高质量的教研活动需要教研组长和学校教学管理形成合力。我认为高质量的教研必须要有“伟大”的目标。
首先是学段贯通的“大学科观”,一旦一个教研组决定将学科建设整体设计,并认为是全组所有教师共同的责任与义务,那么就有了共同做事的前提与基础。其次需要解决的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比如初中四年里数学总共需要学习多少知识点、多少课时,究竟该如何合理分配这些章节;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何重组才能最大效能地发挥学习效率;同一个知识点第一次出现在几年级,第二次出现又在几年级,是上学期还是下学期,有没有第三次出现,三次之间呈现何种关联……诸如此类,如果把这些问题都各个击破,这个教研组的核心实力便会自然生成。这种实力是一种“教学超导能力”,能触类旁通,帮助学生在最恰当的时机打通“任督二脉”。同时,这种能力需要组内每位老师研究、学习和掌握。其要求之高,不仅在于个体强大,而且需要彼此的联结与互通,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形成严密的组织网络,构成整个教研组的“血管与神经”,打造“最强大脑”。这样的教研组必定坚不可摧,势不可挡,成为崛起的强势学科。
其次,具有“大问题观”也是对教研组提出的另一大挑战,即找到具有共性的学科教学难点:这个难点可以是如何破解某个学科知识点的教学,如英语学习中的状语从句,如何通过简单有效、又生动有趣、便于记忆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找到语感、掌握规律、熟悉题型;也可以是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的普遍困难,如学期过半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不足,该如何调整教学节奏、重构教学内容、增设非智力因素育人目标等。
最后是要具备“大育人观”。一个撇开学生、只谈教学的教研组是不专业的;一个只追求分数,而忽视学生身心健康的教研组是狭隘的;一个只顾自己学科发展,不愿意与其他学科分享及合作的教研组是短视的。高质量发展的教研组必须是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关注学生真实能力生成的,既要有学校培养目标的引领、课程标准的执行,更需要以教研组长为首的新时代教师队伍高度的职业认同、良好的师德修养以及专业的教学与研究素养。
当教研活动不再具备“波粒二象性”,所有成员都能全情投入,将所在教研组视之为一方成长空间、一座精神家园、一片奋斗热土时才能最终指向“伟大”。
作者:张园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