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宇是一位喜欢画画的学生,他愿意听取教师的建议,渴望获得优异的成绩,但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画画急于求成,且内容单一、可读性不强。
一天,他又快速地画完了课堂作业。画面中一张歪歪扭扭的桌子上有一个盘子和三个苹果,线条不流畅,颜色没涂匀,画面很潦草,远没有达到合格的标准。趁着离下课还有些时间,我在认可他的学习态度之后,提出了修改要求:“小宇,你画画速度太快了,要慢慢画。这些线条不够流畅,这几处空隙要涂满颜色。画面有些空,想一想还可以加些什么?再去修改一下吧!”说完我打上了“B”等级,并鼓励他改好后就可以提升等级。
很快,小宇又把作业交了过来。只见他在画中添加了一些水果,勾边和颜色都没有明显的修改。我想,一定是小宇没认真听要求,于是又重新强调修改要求,并鼓励他继续修改方可提升等级。
这一次,他在作业上添加了与范画相同的水果,想用粗的线条盖住原本细的线条,却没能精准地覆盖,又用不一致的颜色填补了没有涂满的区域,画面更乱了,没能提升等级。
前两次的修改让小宇失去了耐心。为了能快速提升等级,小宇再次粗心地把颜色涂出了界,画面效果更差了。我要求小宇继续修改。这一次,小宇大步流星地走回座位,瘫坐在椅子上,与同学说起了话……
下课铃声响起,那幅反复修改不见成效的画和小宇“潇洒的”背影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
我想,作业之所以反复修改而不见成效,在于我们都掉进了“急于求成”的泥沼里。想要学生通晓知识,不能急剧锐进;想要教育有所成效,不能盲目跃进。小宇没有掌握所学,急于得到认可,我没有循循善诱,急于“铸铁成钢”。殊不知,这皆是一种欲速则不达式的“苦干”。 我“恨铁不成钢”的情绪影响了教学,这个“恨”字形象地描述了我急切的心情,这个“恨”字使我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忽略了教学过程,盲目地追求结果,最后导致了这幅画“屡改屡败”。
教育贵在熏习,风气赖于浸染。正如《教育漫画》所述:“因为教育上的错误较之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与配错了药一样,开始搞错了,绝不能借助第二次或第三次去补救,他们的影响是终身刷洗不掉的。”我看见了小宇的急于求成,却没有反观到自己也进入了求速的行列。若要说教育中有“急”,那就是“急”于反思。在遇到教育问题的当下,找准症结,立即纠正。在不断检视自身、钻研教学方法的道路上“苦干”,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大先生”。
(本文系“我的教育故事”征集活动投稿摘登。)
作者:朱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