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研究于漪的几点思考

  • 2024-06-24 11:05:51
  • 来源:《教育》杂志社
  • 作者:陈 军

我们学习研究于漪,解读她的思想,首先要学习国家对她的有关评价,对她卓越工作的定性和深刻思想的定位是我们学习于漪的总指导。

2018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表彰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的决定,于漪老师是受表彰的“改革先锋”中的教师代表;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国务院表彰各行各业杰出的英雄人物,于漪老师被授予“人民教育家”的光荣称号,她是全国千百万中小学教师中的唯一代表。

国家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写的《改革先锋风采录》对于漪老师的教育贡献有三方面评价,即“教文育人的旗手”“时代师表的楷模”和“教育改革的先锋”。

遵循党的教育方针的“旗手”形象,在基础教育领域近70年实践的“楷模”精神,对于中国基础教育学理论创造的先锋学术……是于漪作为一个大写的“人”的精神风骨,也是于漪作为新时代中国人民教育家的显著特征。

我们解读于漪和她的教育思想,必须读她的论著。

于漪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的成果基本呈现在《于漪全集》之中。这部中国教育有史以来第一部由基础教育教师所著的“全集”共21卷,近600万字,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基础教育发展史为经,以于漪个人的阶段性学术创造为纬,全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培育的“人民教育家”的学术世界和思想历程。无论是实践上还是理论上,这部书最突出的贡献在于:用生动的实例,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中小学基础教育的伟大实践;用丰富的成果,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基础教育体制与政策的优越性;用卓越的创造,构建了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思想的新中国基础教育学的思想模型;用多彩的智慧,展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人在基础教育三尺讲台上的近70年艺术人生。《于漪全集》无疑是我们初步认识于漪、学习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的生动教材。

于漪是新中国的人民教育家。我们解读于漪和她的教育思想,最核心内容就是理解于漪作为新中国培养的人民教育家的创造价值。“新中国”是于漪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位教育家的时代属性。这个属性的标志称号就是“人民”。于漪一方面具有鲜明的“草根性”,她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是“人民”中的一分子;一方面又具有卓越的“先进性”,她是党的女儿,是人民的服务员,又是民族的先锋战士。她的学术始终体现着民族精神、国家意识、党性原则和人民立场,这也是她作为一名教育家的政治性格所在。“草根性”萌发了翻身作主的深厚情感;“先进性”催生了为民服务的责任与担当。

于漪反复强调的思想誓言是:“我觉得一辈子肩上都挑着千斤重担,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因为今天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所以我不敢有丝毫懈怠。”

于漪的所做所为和论文论著都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思想立意制高点,都以国家和人民的迫切需要为理论研究的总课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根本利益上,于漪的政治眼力极为敏锐,人民立场极为坚定。例如,关于“人文性”的教育讨论,于漪的讲话和专论的主线,一方面串起 20世纪50年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观、80年代倡导的知识能力观、90年代提出的个性化与人本观和如今所躬行践履的德智融合观;一方面又跳出教育教学一技一艺之论,而从民族生存的高度来看当代青少年的人文精神成长。她总是把人的基本人格形成、党的事业接班人和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政治选择和有着中国心的一代新人的世界视野融为一体,形成立体维度,从而提出中华民族新一代积极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新精神。

也正是因为具有强健和弘阔的政治格局,因此,于漪教育教学思想所涉及的政治思想学习、民族文化认同、教师时代责任、人民教师“师魂”以及教育教学改革、国家教材编制与课程标准审订等重大教育问题,都展现了广阔的学术视野,体现了鲜明的政治抉择,表达了坚定的道路自信。

于漪的学术创造在于第一次总结了“新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典范人物的先进经验与教育思想。

中国是一个教育大国,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传统,诞生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新中国诞生以来,基础教育的社会主义特性同样需要更多的教育家进行理论创造。新中国实施的教育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教育,必须关心每一个公民在极度贫穷中获得知识翻身;必须解决东西南北中不同文化地域的思想建设;必须从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实施全人教育……所有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所担负的重大责任。怎样在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充分地发挥教育的创造力?于漪作为一个立足于三尺讲台的“人民教师”,为我们呈现了充分的实践见证和理论概括。《于漪全集》填补了这一空白。该书出版以来,成为全国各地中小学教师的必读书,这无疑反映了一个事实:于漪的思想应和着一线教师的精神律动和理论需求。同时也说明:于漪就是千百万中小学教师中的一个,她的教育经验也就是千百万中小学教师的经验,她的理论见识也就是千百万中小学教师的共识。比如她的“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为师之道;比如她“教育就是立魂立根,在学生心田植爱国主义的根,植民族精神的根”这一育人目的;又比如她创立全国第一个教师学研究会,指出“让中国教育在世界上有话语权,要有中国教师自己的教师学”等。于漪是当代中国基础教育的典型,其思想高度也就是当代中国基础教育的一个刻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反复强调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第一次总结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典型思想,无疑是探索中国教育社会主义特色道路的重要举措。于漪所取得的这一理论成果,无疑是作为全世界最大基础教育实体的中国在当代的一项来自实践一线的学术积累。于漪所总结的学科经验凝聚着中小学各学科的共性。于漪的教育教学思想是各学科教师所广为认同的“公共语言”和“集体意识”。

于漪老师是在讲台上成长起来的教育家,她的理论和思想都写在教育大地上。于漪教育教学思想洋溢着鲜活的教育艺术性。近600万言的大著,呈现了数千节公开课教学画面,叙述了千百个映现着青少年心灵的教育故事,也剖析了无数个教育设计的巧思……不少读者说“把《于漪全集》当作小说来读”“当作诗来读”。因此说,《于漪全集》的学术创造,在于她创造了一个充满泥土芬芳的“活”的教育学——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课堂,活生生的教学,达成活生生的人生,这,就是于漪教育艺术的丰姿。作为教育家的于漪,其本身就是一个鲜活人生的楷模。“于漪教育思想”也塑造了“于漪生命形象”。

“于漪生命形象”体现在她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体现在她做人的风范里。凡是与于漪老师交往过的人,都称赞她正直、敏捷、纯粹、真诚、厚道;她胸襟开阔,性格开朗,才华横溢……所有这些品质是如何形成的呢?于漪老师说,她教育学生是在做“镌刻”工作。实际上她本人也时时刻刻在“镌刻”自己,就是锤炼自己,扬弃自己,完善自己。对于一个立志要成为“师表”的人来说,必定要有“信念”“爱心”“奉献”这三大“立人”要素,她强调最多的就是“信念”,她说,人无志不立,人之所以为人,成为一个对国家、民族有用的人,就在于他有“魂”,有指导自己思想言行的“魂”。于漪老师说过:“我的崇高信念就是做一个合格的中学教师。生命是有限的,事业是常青的,教师的生命是在学生身上延续的……”

教育是爱的事业,要做一个优秀教师,首先要做一个充满爱心的人。于漪老师说:“表达师爱,不是写在纸上、说在嘴上的,要用自己的言行来实践;老师对学生要满腔热情满腔爱,做到师爱荡漾。”难就难在“荡漾”二字。所谓“荡漾”,一是要自然和谐,讲求真切;二是细雨润物,讲求透彻;三是涓涓细流,讲求持久。于漪老师在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把“爱”字贯穿始终,历经“艰难困苦”初心不改。正如她说的“几十年来,我把我的一切都献给教育事业,三尺讲台是我一辈子钟情的地方”。这正是于漪“生命形象”的底色,是她“生命形象”的内核,也正是她几十年如一日扎根教育第一线泥土中的“根”,是600万字著作的源头,是诸多崇高评价的依据。

于漪的生命形象无疑是新时代中国教师形象的化身。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在办好全世界最大最强的基础教育的伟大创造中,于漪用她的思想和实践写出了一个大写的“于漪”,我们学习于漪、研究于漪,也呼唤着更多的新一代于漪。

作者:  

作者单位: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会长

来源:本文摘自《教育》202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