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来 面向未来

  • 2024-05-20 10:46:40

人类正处于信息和知识大爆炸、AI技术持续发展的阶段,这让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教育该如何在不确定的常态中“有所为”——让学生能够具备面对“不确定”的能力,这或许是当下教育亟需面对的问题。

教育的“本来”是什么?古今中外关于教育本质的探讨,几乎都指向了人的培养、人的成长。“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说文解字》如是解:“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可见,在古人心中,教育的本质就是上施下效,长善救失,关乎人在技与德方面的成长。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生长,或者发展着的生长,不仅指身体的生长,还指智力和道德的生长,这是连续性原则的一个例证。类似的话语反复提醒着人们,教育关注下的“生长”不是保守地延续过去,而是积极地面向现在和未来。

当下学习本身正在经历着进化的过程,学习者可能更需要聚焦在自身思维、情感发展的多样性需求和知识获取的机械化之间的矛盾方面,教育如果应对“不确定”的当下与未来,仅仅聚焦于发展教学技巧和教育工具,没有关注到学习和学习者的变化,可能会徒劳无益。毕竟在变化与不确定中,我们能把握的是“人”自身。

教育要在不确定的常态中“有所为”,并不能仅仅满足于技术层面的“适应与改变”,而要回归教育的本质,站在“人”的立场上来思考这个问题——回归本来,面向未来。

教育该如何在不确定的常态中“有所为”?回归教育的“本来”,尤其需要在“育”上花力气,在人的综合素养培养上着力。于漪老师始终强调“教书育人”要有机结合,要克服重技轻人、重分舍人的单一实用功能的弊病,要“熔知识传授、能力训练、智力发展、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由此,学生的智力提升,情感、意志、品质等也将受到熏陶与感染,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在不确定加剧的现在与未来,自信地接受挑战。

教育该如何在不确定的常态中“有所为”?回归教育的“本来”,目中要有“人的成长”。卢梭说:“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是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其中通过学习发现并尝试解决问题,最终在过程中逐渐形成自我学习、深度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在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尊重,在探索反思中发展思维,最终,完成“人”的成长。

教育该如何在不确定的常态中“有所为”?面向未来,目中要有“人的成群”。越是不确定,越要有合作的意识。当下的教育更要关注学生的“成群”教育,避免过分看重个体分数带来的社会原子化的价值观渗入。“成群”教育,包含着价值观、规范、身份认同的互动与共享,这是学校教育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也是贡献。

教育在不确定的常态中可以“有所为”,而且大有可为——回归本来,面向未来! 

作者:金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来源:本文摘自《教育》2024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