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评价精准施策,助力“双减”扎实推进

  • 2024-03-28 09:26:05

编者按:

教师评价是对教师个体价值的判断,是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技能的提高。教师评价不仅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而且也是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的有效途径。重视教师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期从教师评价精准施策和教师评价体系建设研究两个维度入手,探讨如何科学开展教师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打造“四有”高水平教师队伍。

目前,“双减”政策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遇到了一定的阻力。“双减”政策的推进有赖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与教师评价密不可分。因此,我们应始终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绿色教育,建立绿色教育评价体系,教师评价精准施策,让有效的教师评价成为“双”政策扎实推进的重要驱动力,从而释放学生发展活力,引导学生真实成长。

评价内容精细,就事论事有新意

“双减”政策旨在通过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全面发展。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并不意味着降低教育质量。因此,我们的教师评价内容要直面“双减”,就事论事有针对性,特别在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精细涵盖而不乏新意,能有效推动“双减”政策落实。在传统教师评价基础上,我们认为评价内容主要突出三个方面:学生作业设计和布置的能力评价、课堂教学能力的评价和课后服务与家校协同能力评价。

学生作业设计和布置的能力评价 “双减”政策要求控制作业总量和时长。学校不搞题海战术,根据学生的学情,积极探索“自主、多元、适性”的绿色作业方式, 设计分层作业、聚焦作业、交互作业、实践作业,让作业由被动转向主动,由封闭走向交互。建立质、量、评、研的作业考核机制。综合评价制倡导“多一把尺子,多一批人才”,对学生如此,对教师也是如此。“质”主要是作业的设计能力。作业“量”的控制往往伴随着质的提高,减负与增效并举。“评”指作业的评价:“有作必改”是指要求教师全批布置的作业,“有错必纠”要求教师重视批改作业后的反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通过二次批改落实错题订正,并且做到二批有痕。“研”指开展“教、学、评”一致的作业课题研究。按“双减”要求,建立作业考核机制,将作业编写能力、作业量的控制、作业的有效反馈和作业的改革研究纳入教学考核,从多种维度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才能真正把“减负增效”落到实处。

课堂教学能力的评价 “双减”让学校回归到了教育主阵地角色,减负提质课堂教学是关键。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如何提高40分钟课堂效率,是教学管理的重中之重。课堂教学的成败关键在教师,关注课堂要求教师设计好每一个教案,上好每一堂课,留好每一次课后作业。我们强调教学团队要善于合作,建立了集体研讨制度。采取“四定”原则: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持人,集体研讨“三主题”: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编制统一的高质量教学资料、精编针对性的分层作业,从而保证备课组进度一致,通力合作,消除短板,走向更优。

与家校协同能力评价 主要聚焦评价教师是否能根据学情开展课后服务,包括作业指导服务、特长发展及社团服务等。“双减”之后,家校协同育人成为教育常态,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同时也是家庭教育的指导者。因此还要将明晰教师育人责任、密切家校沟通、创新协同方式、推进建设协同育人共同体等纳入教师评价内容。如教师是否根据学生特点制定服务计划,是否有效指导学生学习,是否开展成长指导等。

评价标准精练,有的放矢接地气

“双减”政策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也应该减轻教师负担。面面俱到的评价不仅会增加教师负担,而且会牵制教师成长。好的教师评价在着眼全面的同时必须明确重点,抓关键指标,教师评价做了减法,“双减”工作才能真正落实。精简评价指标,归纳为核心的三个标准:德性评价标准、绿色评价标准和发展性评价标准。

德性评价标准 指向立德树人,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德为师之魂,一个灵魂高尚的教师,一个有师德讲师风的教师,才能影响一批学生,才能做到生命的唤醒。近年来,《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及 “双减”通知,都将师德建设放在了一个重要高度。我们要做一个真正地让学生、家长说“好”的老师,一定是一个师德高尚,态度端正的教师。用“五育并举”的新质量观引领教师评价。教师不仅仅要教会孩子如何学好知识,培养好能力,更要帮助孩子学会做人,成为一名人格健全的全面发展的人。教师评价就要看教师在立德树人方面做了什么。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如何实现好的家校沟通,形成家校合力也成了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当然,教师本身的道德水平,对能否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和基础性作用。

绿色评价标准 过程与结果结合,减负与提质并存。我们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绿色评价标准。通过研究作业设计和分层布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减轻负担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省下更多的时间去让学生开展科技、运动、艺术、劳动等教育。因此对教师的评价不能单纯看结果,有没有减轻了负担,考试成绩有没有提升,而要看有没有“轻负高质”的过程和结果的结合,学生有没有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科技体育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最终指向学生的健康快乐的全面成长。

发展性评价标准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励教师,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我们的评价要突出教师的发展性,要往前看,看起点;往后看,看发展。我们要树立从学生的视角评价教师的工作,从学生的起点看变化来评价教师,这样的评价更科学,对教师更有激励作用。将教师评价的正确导向直接体现在学校的职评政策、考核标准中,引导教师挑重担,重视教学成效。完善职评政策,形成一种公平公正的氛围,引领教师踏实工作、潜心钻研,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多发展,成为某个领域的榜样。

评价方式精确,科学高效有活力

评价方式服务于评价目的,单一的评价往往不利于激励教师。当然,评价方式多与少其实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精确,科学高效,即评价能与“双减”相联系,能达成准确可靠、公平公正的结论,能有效引领教师发展。

评价主体的多元 许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教的领域本身如一张白纸,有着成为各种彩画的可能,就看学校给他们怎样的画笔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教师都可能是千里马,需要的是发现他们的“伯乐”。一般要考虑以下几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一是教师的自我评价;二是同行互评;三是学生和家长评价;四是校学术委员会和管理部门评价,这里特别注重对教师的各类表彰,坚持评选“感动鄞实”人物、感动鄞实团队奖、设置青年党员示范岗,挖掘多元榜样。

个性化的分类分层评价 不同的教师群体应有不同的评价尺度。青年教师的评价与老教师的工作量、工作内容、评价标准就应该有所不一样,如青年教师有公开课的要求,老教师可以有评课的要求;青年教师有考试命题的要求,老教师可以有审题的要求。文化课教师与非文化课教师的评价不同。在教学上,文化课教师评价侧重于文化课教学质量,非文化课教师侧重于学生特长兴趣爱好的培养,社团和拓展性课程的评价。“双减”后的托管时间,更需要非文化课教师的付出,让这些教师的劳动也得到应有的认可。在学校中树立“每位教师都很重要,每位教师都是学校发展的一面旗帜”的意识。

教师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奖惩,而是了解每一位教师、促进每一位教师的成长。“双减”之下,教师评价精准施策,推动和保障“双减”政策扎实推进,在学生健康而全面发展中,也实现教师的全面成长!

作者:朱佳娴 李优治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实验中学

来源:本文摘自《教育》2023年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