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后庆:问题化学习的价值与意义
“问题化学习”是一项坚持了整整十八年的研究,从当时到现在已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实践探索,然而整个团队还是始终坚持着,而且每年都在进步。今天我们看到的是这所学校(上海市教育学会宝山实验学校)创校五年来的实践成果,既是实践成果的展示,又是五年以来在学校实践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深层次的理论归纳。如果要我讲一下有“什么感受”,可能有这么几点:
现在整个世界都在关注学习科学,其实我们今天提供的这个案例,是整个学习科学探索的一个实践案例。在今天中国的教学实践中,大家越来越感觉到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需要解决我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赖舒适路径获得学习成果的这么一个问题。什么是舒适的路径呢?死记硬背。当然,你可能会跟我说:“死记硬背也不容易,负担很重啊。”但是死记硬背获得的学习结果也是学习成果,学习成果是考试。从学习科学的角度来讲,这个路径是舒适的学习路径,因为很容易得到,并且习以为常。然而在真实的问题学习中,在情景化、问题化的学习中间,老师需要为孩子们的问题发现与解决过程进行学习设计,需要搭设支架,需要对学生利用支架进行学习的情况进行分析、进行评估,然后进行下一轮的学习。老师累,学生也累呀!但是我们需要思考什么样的学习更有意义。今天在情景化的背景下,能让我们的孩子对用符号表达的知识形成解释性意义上的理解,走向通过问题解决来探究知识的内核,并且这个知识的内核不仅仅是结构化的知识,还包括这种结构化的知识能够解决真实的问题。当知识的解释性意义变成知识的实践意义的时候,学习者的理解一定是深化的。当解决真实问题的时候,我们会追问自己:这个“真实的问题”为什么要解决?解决到什么程度?解决好了这个问题,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有什么贡献?对于人的发展、对于我与他人的关系、对于大自然、对人类社会有什么贡献?于是,这个问题背后知识的价值就呈现出来了。我们经常说学科育人。学科育人是揭示文化背后的精神与社会价值,这种价值会影响孩子,是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这才是学科育人、知识育人。因此,今天如果我们还是沿袭之前的“路径依赖”,只是记忆、背诵、老师讲解,学生当然也是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去回答问题、去做题目、去做答卷。这是我们普遍依赖的路径,也就是我们说的“舒适路径”,但是今天我们要把它打破,这个打破给我们老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对于学生运用新的学习方式去替代它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改革。问题化学习坚持了那么多年,从改革的过程中间积累了很多改变今天学生所依赖的这种舒适路径的一个实践方式、实践过程与实践成果,以及围绕着这些实践所做的本土的理论归纳。这是有意义的,也是有价值的。教材设计本身非常强调两条:第一,强调知识的联系。知识的联系有很多层次,学科知识本身内部就要加强联系。原来一节课,校长经常会跟老师讲:“必须堂堂清”。“堂堂清”是指每一堂课都有它的知识规定,这堂课清了,下一堂课也清。每一堂课要不要清?要清。但“堂堂清”够不够?不够。那是因为必须在“堂堂清”的基础之上,在本学科内部加强知识的联系,让知识结构化,并且从初步的结构化逐步走向深入的结构化,这是学科内部的联系。因此我们要从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所提出的学科对于人的培养,即人在学习这门学科过程中应该形成的学科核心素养出发,去规划整个学科的教学。从学段、学年、学期、单元、课时整个要打通,打通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的知识结构化,让知识与知识发生联系。这个联系的过程在问题化学习里面大家已经看到了,它是通过从一个问题走向问题系统,通过连续化的提出问题、系列化的解决问题、系统化的建构问题。使孩子们逐步建立属于他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是第一个关于学科内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第二,关注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我们说真实世界的一个问题能局限在一个学科里面吗?它可能是超越学科的。因此学科与学科的联系需要在在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还有就是完全跨学科的问题,可能是一个项目,有人称之为“项目化”的学习。其实“项目化”的学习,就是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真实问题的解决,就需要调动我们全部的知识积累,这些知识积累有的是在生活中得到的,有些是在学习某个学科过程中间得到的。所以联系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学习内容同生活的联系,内心世界同外部世界的联系。所以联系就包括了学科知识的联系、跨学科知识的联系、知识与真实生活的联系。在问题化学习的实践中,“中秋月饼”的课程案例已经做了很好的解答。我记得20多年之前,《上海教育》杂志约我和复旦大学的陈思和教授一起讨论过教育。陈教授的观点令我印象深刻。他认为孩子学习是要建构三个世界。第一个世界,即“知识的世界”。知识的世界从知识的解释性意义理解上来讲,我们的中国学生不差。特别是考进复旦大学的孩子,一点都不差。第二个世界,即“实践的世界”或者说真实情景的世界。这个世界我们有点问题,因为我们的社会实践、我们的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其实建立得还不够。当然,他认为还有第三个世界,即“心灵的世界”。后面两个“世界”其实都是要依赖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也就是今天我学习的内容,需要我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透过知识去发现、感悟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世界。因为当我们去发现、感悟真实世界的时候,也就是当知识产生了它的应用价值时,会慢慢让人的情感、人生态度在这个过程中间滋生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种意义,打破我们舒适的获得学习成果的这么一个过程,这就是我们问题化学习。从学习科学的角度来讲,学习者是一个主体,其他都是学习环境。我们理解“学习环境”往往会理解为环境布置,这是不对的。作为一个学习主体,当我学习时,你提供给我的书本、提供给我的社会实践条件,以及提供给我的周边所有的一切,包括触发我兴趣的生成、触发我兴趣的持续发展、触发我对一个问题的持久关注,最后形成我的思维方式、我的稳定的动机状态,需要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环境可以促进我的学习。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特别要关注学习之间的联系,并且通过探究去实现这种联系。通常而言,课堂教学有两种状态— —接受式、探究式。以前是接受式,为了打破接受式的状态,我们在课程方案里面设置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人类学习的本原就是探究的过程。
我们可以把接受式学习的过程,作为人学习的一部分。比如说第一步我可以先接受你这个知识,但要真正理解这个知识,作为一个学习主体是需要经历主动探究的一个过程。因此,对于学习来说重要的两个方面,一个是联系、一个是探究。我们未来义务教育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材编写、重新修订,其实就非常鲜明地突出一个是联系、一个是探究。今天我们问题化学习整个过程体现出充分探究的过程,也就是让我们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一个对于外部世界的探究者与内心世界的觉醒者。从对于外部世界的探究过程中,不断地反复叩问自己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与认识,这种认识先是对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的认识,然后通过人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中不断反思自己、不断修正自己从而形成对外部世界的观点。问题化学习体现了探究在学习中的意义,并且形成了亲的实践路径与理论归纳。
学校是什么?学校是孩子每天上学、放学,老师每天上课的地方。如果我们把学校的生活变成一个机械化操作的过程,我们的老师二十多岁进入学校、男同志六十岁退休、女同志五十五岁退休,每天重复性的劳动,大家怎么能不倦怠?学校是一个生命体。五年级的孩子在这里生活了五年,马上要毕业了。他们是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体。他们的每一天尽管可能就是8点钟上课、3点半放学,但是每一天我们都是在引导他们去认识自己每一天生命存在的价值。因此哪怕是一百多年的学校,哪怕看似学校每天都是按照固定的程序上学、放学,经历着相似的学校生活,然而这个生活对每一个孩子来讲,每天、每时都是翻开他(她)生命新的一页。因此我们的学校不能把我们统一规定的教学内容,按照既定流程、按照我们的机械化操作教给我们的孩子,然后去考试,得高分的就是好孩子、得低分的就是差孩子。而是一定要把今天学校每一个孩子的生命价值揭示出来,当我们发现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让所有进入这所学校的孩子生命价值能够得到焕发的时候,就应该能感觉到我们作为教师的使命与人生价值。我曾经提出一个问题:学校研究什么?最需要研究的是什么?研究最常态的学校碰到的经常性的问题。虽然最常态的学校的经常性问题容易使我们厌倦,但是正因为我们是在最常态的学校中间解决了经常性的问题的时候,当我们把这个问题解决得有声有色的时候,我们才有资格讲:“我们在研究教育,我们在研究学校,我们在办好学校。”一方面,最常态的学校的最经常性的问题,我们所有的学校都会碰到,甚至全世界的学校也都会碰到。比如,青春期的孩子会有什么问题?调皮捣蛋的孩子怎么来对待?有些问题是重复出现的,但重复出现的问题因为我们的老师在不断换代、我们的校长在不断换代,我们的孩子不同时代会有出不同时代的特点,因此我们都得去研究,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的学校不能是一所“教”校,我们真的要是一所“学”校。一堂课不仅仅是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也要让学生明白当他(她)离开学校的时候、告别小学的时候,怎么去看待自己小学里面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有开心的、有感到迷茫的,这就是人生之路。我们在这个人生的过程中间去总结人生的经验与教训,这不正是育人吗?也许今天这堂课很多学生的感悟,在未来的考试里面还没有办法体现出它的分数价值,但是它有育人的价值。所以从这个角度讲,问题化学习不仅仅让孩子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当学习者主动把握学习过程的时候,未来会把握自己的人生。当学生从情景中学会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研究问题的时候,将来他(她)会研究人生的问题,这就是我们学校育人的价值。当学生的生命焕发出自己的价值时,我们的老师、我们的校长,在送走一届一届毕业生时确实要掉下眼泪!如果我们只是把教育作为一个流水线的固定工作在操作,我们的学校其实没有体现出学校应有的价值。我们今天的学校要让孩子有安全感,这个“安全感”不是指不出事,是指心理上的安全感。如果一个孩子在没有安全感的地方,他(她)怎么会提出自己的问题,怎么会向你敞开心扉?如果学生不向你敞开心扉,只是接受你固定的知识符号,育人能实现吗?所以第一是要有安全感。第二,是要有获得感,第三,要有归属感,这个“归属感”既有师生关系的亲密,包括我们的老师在与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在所有对外部世界的探索中,所呈现出来的对生活的热爱、对探索过程中人与人关系的一种理解,它本身就会赋予人的生命价值,因此我们必须把这个事情打通来看。所以,我感觉到问题化学习是非常有价值的研究项目,因为它更加关注学科知识的连接,更加关注学生的主动探究,更加关注学校里每一个生命的质量,相信这个研究项目一定会让我们不断深刻地理解教育、理解“人”,这个成果一定会对我们今天的学习科学的研究从实践的角度做出它的贡献。(2021年6月24日,问题化学习研究所2021全国暑期教师研修活动暨母体校毕业季分享活动的大会讲话,根据录音整理)
作者:尹后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