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逐步积累和形成的,集中体现了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其所具有的丰富历史内涵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优秀的品格和必备的能力,因此,小学语文学科知识教学的开展,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成了建构学生核心素养必不可少的沃土,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还能够增强学生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如何以传统文化浸润童心,使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得以提升,便成了语文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中需要思考与实践的问题。
一、植根课堂,浸润萌芽
如何把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孩子的心中,就需要我们教师认真研究新课标,深入挖掘语文教学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成分,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手段,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润物无声地荡起孩子心底的涟漪。
(一)关注汉字文化的教学,领悟汉字折射的智慧
汉字意蕴悠远,它是世界上沿用至今的最古老的文字符号系统,是承载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重要工具,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智慧。汉字作为一种象形文字,字形和字义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汉字直观性和表意性的显著特点,通过汉字文化的教学,让学生感悟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
低年级字词教学中更要注重汉字文化的讲解,使汉字文化于潜移默化中润泽童心,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这一中华优秀文化载体的喜爱及探求之心。如一年级教学“日、月、水、火”这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进行辅助教学,如教学“日”字时,先通过多媒体演示“日”字的形态变化,学生瞪大眼睛观察着“日”字的演变和发展,好奇心被激发,枯燥的识字活动变得富有趣味,学生自然学得兴致盎然;接着借助图片让学生抢答带有“日”字的词语,随着图片的出示“日”字反复呈现,巩固了学生对“日”字的记忆;在进行书写指导时,边示范边讲解,学生自然而然地懂得了汉字是方块字,书写时要做到横平竖直,识写合一水到渠成。又如教学“富”字时,我借助金文字形,帮助学生理解“富”字的来历以及字义“形容家境富裕,有余粮酿酒”。注重汉字文化的讲解,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汉字文化知识,加深对汉字结构、汉字构词的学习和记忆,激发了他们学好汉字的信心和兴趣,也进一步感受到汉字的无穷魅力。
汉字的表意功能使其蕴涵丰富的内涵,在古诗文中,汉字的表意成分可以启发读者的联想,呈现出汉字的画面感。《暮江吟》中“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字使人仿佛看到日暮时分,夕阳的余晖洒满江面与江水相映成趣,令人心生无限遐想。《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又让我们仿佛听到树叶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萧萧”的声音,也更能体会诗人身在异乡的思乡之情。
任何一种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汉字更是如此。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浓缩了远古生活的画面,保存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由此,语文教学的目标当以“感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悟汉字的独特魅力”来定位。
(二)诵读古诗文,体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统编版新教材的最大特色就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文篇目的大大增加,而最常见的内容便是古诗词,蕴含着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们要运用好这些选文帮助学生提高对古诗词的赏析能力以及掌握古文的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激活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引导学生关注古诗文中丰富鲜活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在语言的品味中感受文化的意蕴,悦享文化的润泽。
例如,教学古诗《小儿垂钓》时,我把教学过程设定为:初读,读正确;品读,想象画面;再读,读出韵味。在学生随文识字,读通古诗,并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诗句,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模仿诗中小儿的动作神态,尝试用语言描述画面,由此体会“农村小儿学垂钓”的认真和天真的童心童趣。学生获得了情感体验,诗也就读得有滋有味,诗歌的语言美也在朗读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感悟。
统编教材“语文园地日积月累”的教学内容中,有古诗、名言,还有传统歌谣等,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往往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因此我对学生做出了背诵的要求,让学生在诵读积累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润泽。如二年级下册的《二十四节气歌》,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里面的内容博大精深。在教学这一板块时,我让学生以积累为主,并没有过多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让学生在诵读的同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手段感受节气文化,熟读成诵。这样的诵读背诵,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便在日积月累中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传统文化的魅力随着选文篇目的增加而更多地显现,然而,课内的古诗词数量毕竟有限,仅仅学习课内的古诗词还不足以令学生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古诗词的学习必须延伸到课外广阔的空间。因此,每一次学习教材中的古诗词后,我都会引导学生拓展学习同类题材的古诗词,通过诵读的方式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词,体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
(三)情感浸润,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情感共鸣
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蕴含于传统文化的精髓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有很多是由中国传统经典故事发展和传承而来,教学中我们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民族精神。如三年级文言文《司马光》一课,司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学生并不陌生,但如果只是读懂故事内容,学生还不足以感悟人物的优秀品质。因此,我让学生在品读“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这句话时,通过比较司马光与别的小孩面对危险时的不同反应,学生更能感受到司马光的沉着机智,如此一来,教育学生遇事冷静、机智果敢的情感目标自然落实到位。在语文学科知识教学中,有意识地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教授给学生语文学科知识,随之而来的是学生精神品质的提高。
又如四年级上册远古神话《精卫填海》,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神话故事的阅读经验,对《精卫填海》这个故事的内容并不陌生,但对古文内容的意蕴还不能充分理解。因此指导朗读课文时,首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好停顿;然后借助插图和注释,指导学生理解故事大意;接着指导学生关注“常”字,结合插图中大海的汹涌澎湃和精卫的动作、飞翔的姿态展开想象,尝试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这篇文章虽短小,只有寥寥数语,但精卫顽强、执着的形象跃然纸上,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讲述故事自然会对精卫产生敬佩之情,体会到神话的神奇想象。这样的教学把人物品质、情感体验、语气、语文要素等内容都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学生的语感得到提升的同时,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也得到了统一,学生的文化素养自然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通过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促使学生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终得以提高自身的民族精神。
二、多元学习,助力提升
学习语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的底蕴,光靠几本教材,以及三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拓展阅读的范围,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运用,不断内化,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必不可少的补充。
(一)在诵读中感悟积累
诵读,是由来已久的语文学习的宝贵财富,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读懂文本、深入文本。通过反复诵读引领学生感悟,能使朗读的目标更加明确,读得更有层次,质量也会随之提升。学校语文特色活动向阳朗读者“书香飘香沁心间 走进经典共成长”活动中,三年级学生选取了名家关于“雨”的经典文章,通过诵读,用自己的声音传递雨的性情,感悟雨中的情感,传承经典文化。通过诵读活动,学生体会到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区,雨的性情也各不相同,带给人们的意境和韵味也有所不同,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被有效触发,文化积淀也就油然而生。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国学经典,其内容博大精深,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为使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学习热情,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确定各年级的诵读内容。如低年级可以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等内容,中高年级可以诵读有关节气文化的内容和《论语》等经典作品。诵读国学经典作品,营造内涵丰富的校园文
化,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并感悟经典作品,从而达成弘扬民族文化、立德树人的目标。同时,也通过这样日积月累的经典诵读活动,学生的文化素养得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诗书立品格,经典润人生,学生在诵读经典中传承美德,在经典的浸润下修身立行。
(二)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形成内化
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植根于孩子心中,我们必须遵循孩子的天性、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与爱好。利用假期,我们学校组织开展了各类语文学科活动。
“蝉鸣惊半夏,晴光映荷花”活动,通过诵读古人有关荷花的诗词歌赋,让学生用彩泥等制作荷花手工作品,写下作品介绍;绘制美丽的荷塘风景,在旁边配上喜欢的诗句;穿汉服,诵读描写荷花的古诗词;收集关于荷花的古诗,绘制成小报;制作带有“荷”元素的创意书签,绘制“荷花”元素的汉服,并写下设计理念等活动,让学生伴着阵阵荷香感受古人笔下之“荷”,在读读写写画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奇情妙趣。
“溯流而上 遇见李白”活动中,让学生诵读李白的诗词,选择喜欢的诗词制作一本诗词集,里面可以加上手绘插图和自己的诵读感受。指导此项活动时,为帮助学生明确要想完成一本诗词集需要做哪些准备,我设计了一份学习任务单,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理解诗词的含义,以此引导学生对李白的诗词进行诵读感悟和梳理,使学生掌握学习这些诗词的基本方法;最后让学生在交流诵读的过程中,通过同伴互助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从而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整理绘制成诗集。如此一来,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从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入手,主动搜集资料,从学习感悟再到整理创作,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感悟,激发了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欲望。
当然,在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因人而异设计个性化的活动要求,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乐于参与,并在活动中获得不同程度的提升。只有这样,凝练典雅的传统文化,才会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浸润于学生的心田,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气质魅力。
(三)源于生活实际,借助传统文化提升语文素养
中华民族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生活实际成了学习传统文化最好的教学环境,尤其是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的节日文化。学生喜闻乐见的节日氛围承载着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为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达素材。如二年级下学期在学习了《传统节日》一课后,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春节有哪些节日的习俗”。在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说出“贴春联、放鞭炮”等习俗后,紧接着给学生布置拓展作业“为什么在过春节时要贴春联、放鞭炮?”学生回家后通过各种方式来查询答案,第二天到学校交流;最后,我让学生拓展阅读关于描写“春节”的优秀文章,让学生尝试说说自己过春节的景象。这样源于生活实际的教学在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有力地促进学生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综合文化素养得到了有效地提升。
我国的古人对二十四节气有着难言的亲切,文人墨客为之挥毫,写下了一篇篇绝美的诗词。五年级以“知节气 诵古诗 品文化之美”为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近“二十四节气里的古诗”,认识二十四节气,探寻节气中蕴藏的古诗词,品味、吟诵,让极具魅力的古诗词文化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在学生诵背《节气歌》后,指导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选择一个节气,搜集资料,了解时令特点,以此为依据继续搜集有关此时令节气的古诗词,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此节气。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而其蕴藏在古诗中的诗情画意更是让人流连。在学生完成小报后根据完成的情况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完成节气文化的讲解,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成为节气文化的传播者。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传统古诗词文化的结合,使学生们在了解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的同时,还对中国传统古诗词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受,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
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我国社会发展的希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时代延续、推动社会前进的任务。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致力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地渗透在语文学科知识的教学中,致力于在语文学科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使学生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力军。
作者:邵品红
作者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大团小学
来源:本文摘自《教育》202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