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一个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碰到过不按时完成作业、不遵守校规校纪、扰乱课堂秩序的学生,有的学生甚至在课堂上公然和老师对着干。前几天还有一个学生在上网课的时候,公然辱骂老师,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对于这些违规的学生,作为教师,到底是管还是不管,如果要管,又该如何管,会不会因为自己的负责任惹火上身,是摆在每一个老师面前的严重问题。
由于近年来,师生矛盾频发,一旦师生出现纠纷被拍成视频传到网上,影响就会迅速扩大,再加上无良媒体的肆意渲染。最终的结局是,不管这件事是不是老师的错,当地教育局为了消除舆论影响,基本上都会对涉事老师进行处分,轻则批评,重则停职。
这导致很多老师现在不愿意也不敢再去管学生,当然仍然有一部分负责任的老师,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职业操守,让学生改掉身上的不良习惯,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始终对学生严格管教。
2019 年 7 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在中央文件中首次明确提出赋予老师教育惩戒权。之后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则对教师在实施惩戒权的范围、程度和具体操作办法做了明确的规定。
这个意见稿出台之后也引起了一番争论,有人赞成,认为把惩戒权还给老师,有利于对老师不敢管学生的不良现象进行纠偏,而且在惩戒的时候老师有规可循,不用再胆战心惊。也有人反对,认为惩戒和体罚的边界过于模糊,有的老师难以把握,难免滥用惩戒权,对孩子身心造成伤害。
那么,学生犯了错,到底该不该管呢?我的看法是,该管。第二个问题,学生犯了错,如果批评教育对于这个学生已经没有用,应不应该对学生有所惩戒?我的看法是应该惩戒,但关键是要把握好惩戒的度,按规则办事,千万不能因为自己的一时生气和冲动,好心办错事,既伤害了学生,又连累了自己。
严慈相济,做智慧型教师
教育是一辆马车,爱与严是这辆马车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教育界流传一句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的确是教育的基础,但仅仅有爱是不够的,爱的泛滥可能会导致孩子的放纵。所以还需要严格,正如有的老师所说,严格才是对一个孩子最大的关爱。
一个好的老师必定是一个严慈相济的老师,既懂得如何关爱学生,又懂得用严格这把戒尺引领学生走上正途。
所以师生矛盾问题,不是靠如何实施教育惩戒去解决,靠的是一个老师如何巧妙地运用教育智慧来去化解。如果一个老师只会用惩戒的方式去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那只能证明这个老师的愚蠢和无能。
首先我们要明白,教育惩戒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教育方法,而不是天天拿来用的日常教育手段。其次,老师心里要有一根红线,通过辱骂和殴打等体罚或变相体罚手段对学生实施教育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一种违法行为。
不管有多么冠冕堂皇的口号,都不能掩盖这一违法事实。一旦跨越了这根红线,不管动机是什么,都会因为的违法行为而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学会化解危机,而不是让危机升级
美国儿童学家海姆吉诺特有一本很有名的著作《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我非常赞赏书里面的一段话:我惶恐地意识到,我成了教室里的一个决定因素,我个人的方法可以创造出教室里的气氛。作为一名老师,我拥有巨大的力量让孩子们过得痛苦或者欢乐。我可以成为折磨孩子的工具,也可以成为鼓舞孩子的火花。我可以带给他们羞辱或者开心,也可以带给他们伤害或者拯救。在所有的情况下,一次危机是骤然升级还是逐步化解,一个孩子是获得进步还是日益堕落,我的态度都有着重要影响。
这段话很长,但却很有价值,它告诉我们教师的职责不是成为折磨孩子的工具,而是成为鼓舞孩子的火花。同样,它也告诉我们,在遇到师生矛盾时,教师不能让危机骤然升级,而要学会逐步化解危机。
吉诺特还说:“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过程中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觉。孩子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诚实和负责。”
所以惩罚带来的教育效果并不是如我们所预料的那样,何况是体罚和变相体罚,不仅达不到想要的教育效果,更有可能会在学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
心平气和当老师,尽量少生气
教育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面对学生的突发问题,特别是当学生的一些所作所为让我们头脑发热时,我们最正确的做法是冷静下来,深呼吸,想一想,有没有比发火、愤怒更好的教育方法。想一想,如果我对学生进行辱骂和殴打,我会承担什么样的后果。再想一想,我的教育行为到底是为了纠正学生的错误,还是为了对学生本身进行人格上的侮辱。
当怒气渐消,心平气和,我们会发现刚刚那个让我们大动肝火的突发状况,其实就是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是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每天都要面对和处理的日常问题。而且,每一个有教学经验的老师都知道,教育是反复的,不要渴望一次教育就会改掉学生身上的错误。学生不断地犯错,教师不断地纠正。 犯错,纠正,犯错,纠正……这就是教育的常态。
作者 | 张飞
作者单位 | 安徽省临泉县皖北经济技术学校
来源 | 本文摘自《教育》2021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