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
当前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其从小参与的劳动较少, 自主意识较强,不仅对于劳动缺少全面和深刻的认知,而且责任意识也有待提升。劳动观念的偏差和责任意识的缺失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塑造和身心的健康成长。实验研究表明,缺少责任意识的学生在进入社会后也很难与人和谐友好地相处,执行力方面也较差,对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总是不能很好地完成。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就要通过劳动实践教育活动来树立学生的责任意识,为其今后的成长奠定坚实的根基。在小学劳动教育中,教师要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来纠正学生一些错误的观念,指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让劳动教育和责任意识深入到学生的内心。
一、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革,越来越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小学这一学生成长的启蒙时期,开展劳动教育更是促进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小学教育中,教师要推动文化教学和素质教育的同步发展,做好德育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要在劳动教育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趣味和魅力,树立学生积极的劳动观念,养成其热爱劳动的习惯和品质,在此前提下树立学生的责任意识。
当前很多小学生都被家长保护得很好,部分家庭由于错误的教育观念和模式给孩子的内心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很多时候小学生不需要自己去做任何事情,家长都会帮助其打理好。很多学生都没有劳动的观念和意识,更有甚者对于劳动者会产生一种歧视的心理。而且缺乏责任意识也成为当代小学生的通病,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较为严重,很少会考虑别人的感受,遇到问题依赖性较重,自主解决的意识和能力较差。这种状态直接反映到学生的在校生活中,使学生总是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与同学之间的相处也容易出现问题。
作为教师,增强班级凝聚力、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中要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劳动观念,真正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内容,感受劳动的魅力和价值,同时将“幸福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这一理念传承与弘扬下去。小学阶段是塑造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劳动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要利用劳动教育的这一特征对学生展开全方位的教育引导,切实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陶冶情操,接受各种积极精神品质的熏陶,将美好的意志品质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让学生能够受到积极的影响。在劳动教育中对于实践活动的设计,教师要立足于小学生的实际现状、劳动认知能力和身体承受水平综合考虑,对于实践活动的设计要确保学生的安全,让学生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教师要巧妙利用劳动教育的特点和优势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实际能力逐渐得到改变。
二、当前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现状
虽然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部分地区和学校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有待提升,无法给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契机和广阔的平台。这直接导致学生的劳动观念迟迟得不到实质性的进步,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价值,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学校和教师必须要从当前劳动教育的现状展开分析和研究,从现状中去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结合具体的问题寻找解决对策,以此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一)劳动教育体系的空缺
都说当今社会注重培养全能型的人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性发展,但是纵观当前的教育体系,德智体美等都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但是劳动教育却很少在其中体现。部分地方政府对于劳动教育体系的建立有所缺失,导致当地学校对于学生的劳动教育的开展也不够重视。学生从小没有接受良好的劳动文化渗透,导致其越发容易出现一些好吃懒做的恶习,对于劳动这一中华传统美德反而忘记了传承和弘扬,更是难以培养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积极的劳动观念。
(二)劳动教育的缺位
当前劳动教育的现状,不仅是政府和学校方面有所缺失,在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缺少对学生劳动教育的渗透,劳动这一中华传统美德仿佛已经被大多数人所遗忘,那么对于学生的培养就会产生很不好的影响。比如,在学校里很多时候劳动教育相关活动课程都会被其他文化课占用,学校和教师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就无法给学生造成积极的影响,这种氛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为此在小学劳动教育中学校和教师必须要加强关注和重视程度。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家长们过于“溺爱”,很多孩子都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恶习,孩子在家里基本没有劳动的机会,久而久之就会忘却这一美好的品德。在社会生活中不劳而获的思想不断蔓延,劳动者的社会地位较低,这会让学生们认为劳动并没有意义,得不到尊重和认可,这种错误的理念,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和错误观念都会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让学生认识不到劳动的重要程度,影响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学生不愿意主动参与到劳动实践活动中,很难培养其良好的责任意识。
三、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
(一)在班级日常管理中融入劳动教育
为了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师最为首要的任务就是降低学生的自主意识,改变某些学生自私自利的性格,让学生能够融入班集体中,真正将班级当成自己的第二个“家”,树立荣辱与共的意识,共同保持班级环境、纪律和荣誉等。为此教师要将劳动教育融入到班级日常管理中,同时进行责任意识方面的引导,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班级劳动中,决不允许某些学生总是逃避劳动的现象。为此教师一定要建立健全班级卫生管理制度,将班级内的工作公平划分给每一个学生,让学生能够按部就班且认真负责地完成自己的劳动任务,共同来美化班级环境。在参与集体劳动的过程树立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在此之前,教师要先明确班级内学生可以参与的劳动内容,再将其进行公平分配。
例如,扫地拖地、维护图书角整洁、保持窗台讲台的清洁等,将劳动内容分类之后,教师不要让学生的工作固定,一段时间让学生交换劳动内容。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保持对劳动的热情,同时可以提升学生多方面的劳动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劳动之后会产生成就感和愉悦感,从而引导其树立“保持班级卫生人人有责”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同时因为班级荣誉是大家一起创造的,学生会产生不能因为自己个人行为影响班级荣誉的想法,逐渐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
(二)发挥家校合力的作用,引导孩子养成坚持做家务的习惯
对于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学校和家庭教育同样重要,尤其是家长更能够发挥重要的影响,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教师要做好学生家长的工作,让家长能够配合学校将劳动教育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改变某些家长“溺爱”的心理状态,让家长知道溺爱的严重危害。只有家长思想转变了,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家是一个温暖的港湾,孩子也是家庭成员之一,有责任为家庭卫生的整洁履行自己的一份责任。因此教师可以与家长配合来完成一系列的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比如可以将“我为爸妈做道菜”为主题开展一次劳动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父母的指导下完成一道简单的家常菜,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父母的辛苦,感恩父母平时为自己做了那么多的美味佳肴。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更为理解、尊重和感谢父母,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劳动的过程中感悟美好家庭建设 的重要意义,明确自身的责任,让自己能够成为对这个家有所贡献的人,学会为父母着想,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三)组织丰富的社会劳动实践活动
教师在劳动教育的开展中,还要将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进行有效结合,通过组织丰富的社会劳动实践活动来进一步保证劳动教育的效果,为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提供一份新的保障。在课外社会劳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社会中各式各样的劳动活动中,体会不同岗位人民的劳动价值和辛劳,这样能够让学生在亲眼参观、亲身实践和亲自感受中理解劳动的辛苦和不易,从而懂得尊重劳动人民,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其能够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作为社会上的一员履行自己的职责,共同为建设美好生活环境而付出努力。
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就近参观环卫工人的工作状态,并且去亲身参与劳动,让其去清扫街道垃圾,体会环卫工人劳动的价值。当学生通过劳动创造一个干净街道时就会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从而不再乱扔垃圾,树立主人翁观念,培养责任意识。
(四)营造浓厚的校园劳动教育氛围
小学校园应该从宏观方面做好宣传工作,要让学生生存在一个被正确劳动教育观念围绕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让学生对于劳动教育加深理解,纠正学生一些偏激、错误的劳动观念,让“劳动最光荣、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些理念渗透于学生的内心。第一,学校可以在宣传栏、校园报刊亭等地方张贴一些劳动相关的海报,上面可以是一些劳动故事、劳动插画等,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影响;第二,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定期播放一些劳动故事、劳动歌曲等,用听觉进行渗透;第三,一定要发挥新媒体的价值,在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学校微博上上传一些弘扬劳动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校园内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为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创设一个良好积极的环境。
综上所述,在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下,在义务教育中教师一定要促进学生全面能力的发展,提高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科学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劳动中感受劳动的价值和魅力,以此来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能够以端正的思想态度和正确的行为举止来面对劳动,在劳动中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在提升学生责任意识的同时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奠定基础。
本文摘自《教育》2021年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