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的到来,意味着又将有一大批孩子进入小学。相较于孩子与家长的不安状态,我们的学校与老师显然要淡定得多,毕竟新生年年有,幼小衔接年年做,这实在不是什么特别的事。但细想想,迎接一年级新生又何尝不是一次全新的旅程。虽然新生年年有,但面对全新的儿童个体,所要做的衔接必定也具有不确定性。未知带来挑战,如何常做常新,将幼小衔接真正落到实处?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熟虑。
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言,教育的方法其实“只是自然地进行而已”。他还认为儿童有三位教师,即“自然”“人”和“事物”。儿童逐渐长大,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不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吗?但这一过程,也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一个重大的转折期,顺利实现平稳过渡,对儿童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如何让“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发挥作用,实现更和谐、更高效的幼小衔接呢?
基于儿童天性,注重经验衔接。“我们的身体与能力的内在发展”就是“自然的教育”。在儿童入学之初,我们会比较关注儿童习惯养成、兴趣激发,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关注儿童原有的学习经验,这也是“自然的教育”的一部分。处于起始年级的儿童在学习上并非一张白纸,他们在幼儿园通过直观体验、亲身经历、动手操作等建构的经验,都是小学学习的起点。教师们只有做到了精准把脉,才能基于学情确定教学起点。当然学习经验的衔接,不仅指学习内容的衔接,还有学习方式的衔接。幼儿园活动中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能力发展与经验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组织需要对此充分关注。
重视儿童观察,关注个体差异。“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自然的发展”就是“人的教育”,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掌控的。虽然这种控制在很大程度上也只是假设的,毕竟我们不能对孩子周围所有人的言行加以控制。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要重视并发挥教师在幼小衔接中的作用。所谓的衔接支持并不是指某个特殊时刻产生的即时作用,更多的是指为儿童提供长程的、持续不断的帮助与支持。这就需要时时自省:我们眼中是否真正有儿童,儿童真正需要的衔接支持到底是怎样的。答案的寻找需要我们先“看见儿童”,再“观察儿童”,不同的儿童需要的支持是不一样的。教师在观察内容、观察时机、观察对象、观察工具、观察方式以及后续支持改进等方面需要做深入思考。
加强环境创建,创造安全场域。“我们从周围环境中获得经验”则是“事物的教育”,当然只有从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才能称其为“事物的教育”。在我看来,学校以及老师需要为儿童准备好校园,准备好课堂,准备好长廊,准备好花园……准备好一切适合他们的事物。“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意指所有景物都寄托着情思。我们的校园环境创建又何尝不是如此。婴儿呱呱坠地,母亲的心跳声能够带给他安全感,一年级新生来到校园,不仅需要老师、伙伴的微笑与拥抱,还需要与幼儿园似曾相识的环境,像色彩明丽的校园、布满鲜花的长廊带给他们的安全感。若偶有不适应,一个安静独处的空间,抑或一个布娃娃、机器人,也能带来无声的安慰。
童年不能复制,每一个儿童的幼小衔接过程都很特别。孩子们全新的旅程,需要我们的助力。
作者:周雅芳
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学院
来源:本文摘自《教育》2023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