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可持续学习力是学生终生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能力,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体现。在语文学科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体会到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力的重要途径。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质和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所以综合实践活动实质上属于活动课程,是以往活动课程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和规范。在新课程中设置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改变了以往“个体与课程断裂”“个体与教学的断裂”及“个体智力与人格发展的断裂”的状态,课程不再是控制师生教学活动的工具和手段,而是对个体生活经验的改造和建构,以及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和体验生命历程的过程 ;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认识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在生活世界中建构意义的活动,体现了学生在知识建构中的主体地位,使师生得以更好地合作与对话 ;学生的学习也不再是单纯的认知行为和封闭的个体行为,而是学生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不断表达个人见解的历程,学生的个体理解、想象和创造得到确认,学习活动成为“手—心—脑”“实践—感知—思考”“身体—心理—灵魂”等共同参与的“整体学习”。
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生成性的特点,它给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以教材为依据,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阵地,将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料与教材相结合,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地行动起来。它是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应用,又在应用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的过程,是以学生语文学习的直接经验与感受而开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注重对生活的感受与体验,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什么是可持续学习力
可持续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学习能力,具体包括独立学习知识、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共事、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关注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并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的能力等。
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可持续学习力的培养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实践人与人的合作、人与自然的合作、群体与群体的合作,教师只做指导、启发、点拨、示范引路和组织工作。
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解决一些依靠课文难以解答的疑问,他们会更感兴趣,汇报交流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在信息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书籍、网络等渠道进行信息搜集,以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一课时,我鼓励学生借助网络等渠道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北京春节的各种习俗,再走进各大庙会,亲自动手写春联,贴春联,放鞭炮,猜灯谜,通过亲身实践感受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
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际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积极探索、主动体验,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这类课程着眼于培养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的意识、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开阔学生的认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具有独特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面临的是复杂的综合性问题,需要学生发挥智慧和分工协作,通过表达和交流,验证、修正、执行自己的解释或研究,相互取长补短,学会相互交流和协作。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能够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习相互尊重、相互沟通、相互帮助,分享集体的智慧和成功的喜悦。
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关注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并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注重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中,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问题,引发自己的思考。例如,在“田园生活”实践活动中,学生在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后,更为深入地思考了如何使乡村美景永远地保存下去,从而引发“环境保护”“低碳生活”“节约出行”等问题的讨论与思考,实现了不断培养学生主动关注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并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能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的培养正是学生可持续学习力的培养过程、展现过程,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语文素养的形成过程。因此,教学中我们要设计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促进学生可持续学习力的形成。
作者:李艳丽
作者单位:北京市昌平区昌盛园小学
来源:本文摘自《教育》202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