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幼儿教育的新使命

  • 2023-04-14 16:10:42

“双减”政策引领下,大家都放下了“身段”、尊重了规律,努力让学习充满乐趣,让学校生活变得更加多彩。

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更多的是希望家长理解“双减”的含义,了解幼儿园阶段该为孩子们做些什么。我园所要做的就是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敢于探索、乐于想象等良好品质。

一、“双减”政策下,家长是否找到了幼小衔接“点”

现代家长普遍存在教育焦虑,因此对园所教育期待较高,他们期待幼儿园能提前与小学衔接。家长关注幼小衔接,但并不理解幼小衔接的“衔接点”在哪儿。幼小衔接不是小学知识的超前学习,而是培养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幼儿的学习能力。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全国及北京市下发的“双减”工作方案中都明确规定了不能超前教授小学文化知识,并且《纲要》《指南》中设立了幼儿园需要完成的目标。教师对这些目标的把握,家长对这些目标的了解、理解、认同,是落实“双减”政策,实现幼小衔接的关键所在。

(一)健康领域

5~6岁的教学目标:手的动作能灵活协调

1.能沿轮廓线剪出由曲线构成的简单图形,边线吻合且平滑

该目标主要是培养幼儿手眼协调能力,手部肌肉和手指控制笔的方向和力度的练习,为幼儿升入小学书写做准备。

2.能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

在使用工具劳动的过程中,幼儿在操作中熟练、在熟练中思考、在思考中改进,不断总结经验,增长智慧,即达到心灵手巧。

(二)语言领域

目标一:倾听与表达

1.在集体中能注意听老师或其他人讲话,听不懂或有疑问时能主动提问

幼儿养成倾听能力是为上小学后的课堂听讲做的必要准备,学会倾听老师和别人说话,并且听懂,不懂时能大胆地问老师和同伴,对幼小学段学习过渡具有重要意义。

2.愿意与他人讨论问题,敢在众人面前说话;能说普通话,发音正确清晰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无论是小学的课堂还是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幼儿参与讨论的前提是要有自己的想法,要思考,思考后能清楚地表达出来,让老师和同伴能听懂你所表达的内容。因此,会说普通话,让别人听懂你说话的内容是升入小学必备的能力。

3. 能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一件事

幼儿园里每天游戏后,教师都会引导幼儿说一说“自己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和谁一起做的?遇到什么困难了?怎么解决的?”孩子们在叙述过程中要组织语言、要有序表达。在老师的追问中幼儿的思维不断得到训练,语言表达能力随之不断提升。

目标二:阅读与书写

1.对图书和生活情境中的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

幼儿升入大班,师幼共同创设的环境会随之变化:幼儿每日来园签到书写自己的名字、用数字和简单的符号记录天气预报、图书区用偏旁部首拼汉字等,初步建立了现实事物与文字符号的联系,并产生了兴趣,为上小学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教师不能刻意带幼儿认读汉字,而是要在游戏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引发幼儿学习文字的兴趣。

例如,大班康康小朋友在图书区看见地球仪上的台湾问我:“这是哪儿?”我说:“这是台湾。”他又问:“台湾国吗?”我说:“不是,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是属于中国的。”孩子又指着地球仪上的其他地方问我:“这是哪儿?那是哪儿?”说到福建时,他说去过厦门;说到河北时,他说这是他奶奶家;说到海南时,他说那边很热等,在说的过程中孩子一直指着地球仪上的文字和位置在讲。后来这一话题引来班级中的很多孩子参与,他们分别介绍自己去过什么地方,在地球仪上的什么位置。大部分孩子都认识了自己去过的地方的名称,在游戏中识得了汉字,并与地图、老家以及曾留下深刻印象的旅游景点建立了联系。兴趣导引下的认字是孩子自发自主的、基于体验的学习活动。

幼儿阶段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因此,无论家长还是教师,都要抓住契机,助力其发展。如:鼓励幼儿对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想说、敢说”;和幼儿一起查阅图书资料,帮助其“会说”,并让幼儿感受图书的作用,体会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乐趣等。

2.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能说出所阅读的幼儿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说出自己的看法

幼儿每日阅读完图书,可以鼓励他讲给家长听,讲得不全面没关系,只要能讲出时间、地点、人物、发生了什么事即可。如读了科普类图书,能讲出事物的名称、主要特征、用途等即可。鼓励幼儿说一说对故事中发生事件的看法,这不仅有助于幼儿通过阅读获得“成就感”,更有利于幼儿养成在阅读中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目标三: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愿意用图画和符号表现事物或故事)

国内外研究表明:儿童的前书写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从4岁开始,儿童初步有了前书写的意识,对文字的理解和认识也有了一定基础。这里,我们需要鼓励幼儿将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或故事画下来并讲给别人听,通过“画话”建立语言表达内容的架构和前后关系,通过“说画”帮助幼儿建立起抽象语言与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让幼儿通过写写画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老师把幼儿讲过的事情用文字记录下来,并念给他听,使幼儿知道说的话可以用文字记录下来,体会文字的用途。

(三)社会领域

目标一:愿意与人交往

有自己的好朋友,也喜欢结交新朋友,有问题愿意向别人请教。

无论什么时候,我园都需要有好朋友,幼儿在大班都会结交好朋友,他(她)们共同游戏、共同解决问题。这为上小学后建立良好同学关系、顺利融入班集体打下了基础。我们要鼓励孩子结交好朋友,并告诉他(她)遇到困难自己解决不了可以请教好朋友。

目标二: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1.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难能一起克服

合作是一个人适应社会群体的一种表现,与同伴发生矛盾时能够协商解决,在解决一个个冲突的过程中,幼儿也在不断成长,因此学会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是幼儿成长的标志。

2.不欺负别人,也不允许别人欺负自己

无论是幼儿园阶段还是小学阶段,教师都要引导幼儿,不要伤害别人,也不要被别人伤害。这是做人做事的准则,要学会保护自己,必要时寻求老师或同伴的帮助。

(四)科学领域

1.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能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体验(如合并或拿取)理解“加”和“减”的实际意义

2.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能用简单的记录表、统计图等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数学是家长格外关注的,家长想了解幼儿园是怎么教数学的。大班的老师们会开展各种与数有关的主题活动,如“生活中的数字”“我园的钱币”等。教学中老师会设置诸如“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数字、有什么用途、货币可以怎么花、10元钱是几个一角钱,用 10元钱买 2样商品、用 10元钱买3样商品”等问题。在实际操作中让幼儿感知数字。幼儿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和理解了实物

“量”的特征,理解了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加”“减”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而通过游戏理解和把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组合,事实上帮助幼儿理解了“加法”“减法”的意义,这比简单的会做几道题更有意义。

综上可见,幼儿园阶段的学习不仅是在知识技能方面实现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更重要的是在“兴趣、习惯、学习力”上为小学学习奠定基础,这是实现幼小衔接的关键。我国现有的两部关于学前教育的重要文件《纲要》《指南》,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可操作性,是教师和家长实施教育的指南和帮手。

《纲要》和《指南》是两个纲领性的文件,落实这两个文件的载体是幼儿园的课程。

二、“双减”政策下,幼儿园如何规划课程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确保幼儿健康和谐发展的根本。在落实“双减”的过程中,遵循《纲要》《指南》精神,我园根据课程的多元性,将基础性课程和特色课程合理搭配。

一是通过混龄自主游戏课程,促幼儿个性化发展。我园遵循着“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原则,采用游戏前师、幼一起做计划——游戏中观察、支持——游戏后回顾反思“三段式”的组织形式,了解幼儿的需要、支持幼儿的游戏、分析幼儿的成长,使幼儿在自主游戏中大胆游戏、自主表现、自主创造、彰显个性。

二是通过绘本主题课程,拓展幼儿核心经验。幼儿园开展绘本主题课程研究,通过预设、生成拓展五大领域核心经验,形成以绘本阅读为纽带的整体教育,使幼儿体验到图书从静态到动态的过程。阅读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如三餐前后阅读、午睡前聆听故事、区域活动表演故事等,幼儿在阅读中真正“动”了起来。

三是通过实践探究课程,激发学习潜能。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兴趣,幼儿园引入了科学实验课程——培养探究兴趣及观察发现能力;慧玩数学游戏——通过区域中丰富的游戏材料,在动手动脑操作中感知事物的拆分与组合,体验多变性,开发潜能;幼儿编程课程——满足幼儿探究电子产品的兴趣,利用编程积木、拖拉、拼摆、控制等方式,锻炼幼儿的学习、协作、创新能力等,促进其逻辑思维的发展。

四是通过快乐运动课程,激发幼儿运动兴趣。开展“快乐体育课程”,以足球、幼儿旱地冰球课程为主,聘请专业教练以游戏的方式指导幼儿活动,激发幼儿运动的兴趣,提高趣味性,让幼儿爱上运动并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五是开展“自主探索,深入学习”的项目探究活动。开展由幼儿主导的项目教学活动,让幼儿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和幼儿共同梳理问题,鼓励幼儿尝试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通过小组间讨论、实践、比较、分享,使幼儿深刻感知解决问题的多种思维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

多元课程的设置培养了幼儿思维、能力、运动等方面的良好学习品质,为幼小衔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双减”政策下,家长要做哪些准备

做一名有思想、有远虑的家长,首先要明确给孩子减了什么,给家长加了什么。在给孩子减轻课业负担的同时,还要关注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要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园所教育必须延伸到家庭,实现园所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互联互通。为此,家长应有必要的准备。

一是,家长要在幼儿离园回家后,以聊天的方式问一问:“今天老师都留了什么任务?回家需要做什么?”培养孩子记住自己的任务,回家后能主动去做任务的习惯。

这是在小学 1-2 年级时必须具备的能力。孩子没有书面作业,家长们不知道每天孩子学了什么,唯一了解的渠道就是孩子能记住老师口头留下的任务。这是学习习惯、任务意识培养的关键。

二是,大班下学期,每天晚饭后坚持和孩子在书桌前坐半小时。要让孩子在自己的书桌前安静地阅读半小时,可以家长陪伴,可以自主阅读,也可以鼓励孩子读后讲给家长听。这个习惯的养成一举多得,不仅能培养阅读习惯,还能培养孩子上小学后定时学习、温习、准备书本、写作业等习惯,这个时间很重要,坚持下去受益无穷,希望家长们能放下手机,多些陪伴。

三是,充分利用每天接孩子的时间。无论是幼儿园阶段还是今后上小学,家长可以每天在接孩子的途中与孩子聊聊天,问一问“今天上课回答问题了吗?回答了几个问题?你是怎么说的?”这几个问题能了解孩子上课是否专心听讲了,是否听懂了。只要孩子回答了问题,就说明孩子不仅听懂了还能大胆表达。这也是学习习惯培养的关键。家长们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是,对于孩子喜欢的文字符号可以适当引导。例如,家里图书中的文字、超市名字、银行的符号、玩具上的说明书等,都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一读、说一说。只要孩子感兴趣,家长就要积极引导,同时避免过度说教而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双减”政策着眼于学校教育主阵地,突显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意在缓解家长焦虑情绪,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提高家园协同育人意识,形成家园合作共育共识。明确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教育场所,倘若缺乏家庭教育的支持,“双减”政策将难以有效实施。家长观念的转变、家园协同育人是“双减”的关键。我园要坚持追寻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放慢脚步,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探究中发展。

作者:高国华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仁和中心幼儿园

来源:本文摘自《教育》2023年第1期